正文 為中國八億農民寫詩立傳(1 / 1)

為中國八億農民寫詩立傳

卷首

中國,自古至今,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曆朝曆代繁榮的根本。古老的農耕文明,一直引領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發展進步。中國農民堅韌、剛毅、勤勞、簡樸的品質,和對賴以生存的土地割舍不斷的依戀,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象征;幾千年來所走過的道路,演繹著悲喜交熾的家國滄桑。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表現了農民長久以來的太多苦難和希冀。如《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就以史詩般的氣勢記述了農家無冬無夏地勞動卻“無衣無褐”的悲慘境遇。其實詩中吐露的農家願望和希翼再簡單不過了:能活下去,吃飽穿暖就行。在古代詩歌中這樣貼近生活地反映農耕文化的現實,恐怕無出《七月》之右者。

當前,時代進入到了二十一世紀,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村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溫飽問題已得到逐步解決。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田園詩三百首》中《村居》所反映的:“家家土屋換樓房,熱水能源用太陽。一點開關收電視,人和族睦享安祥。”但貧困仍是農村首要問題,整體脫貧尚需時日。故黨中央十多年來,連續頒發了有關三農的十一個一號文件。文件雖各有側重,但總體還是加速農村改革的曆史進程,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村城市化發展。我們的廣大詩詞作者,要把握這個曆史機遇,拿起筆來,大寫新的田園詩詞,為現代化新型農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城市化新型農民立傳,把古老的農耕文化賦於嶄新的思想內容,去開掘豐富多采的農耕文明和自然資源,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建設美好家園。讓我們當代的田園詩作在推進三農發展上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