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4章 靈樞譯注卷十二(4)(1 / 2)

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髒,藏傷故死矣。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譯文】

黃帝說:我聽說腸胃受納水穀,經過消化之後,到上焦化為衛氣輸出,其作用是溫潤分肉,營養骨節,通利腠理;到中焦化為營氣,像霧露一樣流注到肌肉所會的溪穀,並滲灌孫絡,與津液調和後,便變化成為紅色的血液。血行和順,則先將全部孫脈充滿,滿則入絡脈,然後再傳注到經脈。這樣人體陰陽經脈的氣血都得到補給,便隨著呼吸有節奏地運行,全身的經脈營衛晝夜循行也有一定的度數,如同天體的運動規律,周而複始永不停息。如果運行失常,就要專心調治,實證用瀉法,但不可瀉之太過,否則會造成正氣不足;宜快速出針,這樣邪氣才能衰減;補宜持久留針先後如一。若用補法治虛證,就可充實正氣,但補之太過,則反致餘邪轉盛。調治的目的在於血氣調和,從而使器質和機能恢複正常。我已經懂得了疾病的有無與血氣平衡的原理,但還不知道癰疽產生的原因,以及它形成和惡化的時間,死亡或治愈的日期,又如何診斷和預防呢?關於這些問題你能講給我聽聽嗎?

岐伯說:經脈中氣血的運行與自然界一樣有它一定的法度,所以天體運轉失常,就會出現日蝕和月蝕;若地上的經水流行失常,就會泛濫成災,以致草木不長,五穀不生,甚或道路不通,人們不相往來,或巷而居,形成別離異處,互不通氣。人體氣血的運行,也是如此,讓我談談其中的道理。營衛之氣環周運行無休止,上與天之二十八星宿相應,下與地的十二經水相應。寒邪侵於經絡之中,使血行滯澀,以致經脈不通,衛氣留聚在局部,不能反複環行,於是發為癰腫。如果寒邪逐漸化熱,熱盛了就會腐蝕肌肉,肌肉被腐蝕就會化膿。膿液不得外泄就會腐爛筋膜而傷骨,骨受傷後骨髓也隨之消損了,如果膿毒不在骨節的空隙處,膿毒就無法排泄,這樣引起營血虛虧,從而筋骨肌肉都得不到血液的榮養,經脈因之衰敗損傷,使熱毒就會深及五髒的本體,五髒受到嚴重傷害,人就會死亡了。

黃帝說:我想全麵地了解一下癰疽的形狀,以及它的忌日和名稱。岐伯說:癰發在咽喉的,叫做猛疽。不及時治療,就易化膿,膿液不能排泄,堵塞咽喉,半天即死。已經化膿的,先刺排膿再口含豬膏,不要過早咽下,三天可愈。

癰發生在頸部的,叫做夭疽。夭疽的外形腫大,顏色赤黑,不及時治療,熱毒就會下移,侵及腋部,前傷任脈,內而灼肝肺,肝肺受熏灼,十幾天內可致死亡。

【原文】

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髒。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急治之。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穀實,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草根各一升,以水一鬥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