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拔罐(6)(1 / 3)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澤、曲澤、內關、曲池、合穀。

2.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裏。

一二六、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季節均可發病。皮損常突然發生,先有皮膚瘙癢,隨即起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或皮膚色,風團大小不一,形態多樣,為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此起彼伏,皮損可隨瘙癢而增多,融合成大片。累及胃腸道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症狀可有發熱。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府、大椎、膈俞。

2.上肢部:曲池、合穀。

3.下肢部:血海、足三裏。

一二七、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容易複發的慢性皮膚病。本病的損害,初期時為點滴狀棕紅色斑點或斑丘疹,表皮覆蓋著多層銀白色鱗屑,以後逐漸擴展,邊界清楚。損害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尤以四肢伸側、肘膝關節、頭皮和骶骨部位為常見。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肝俞、腎俞。

2.上肢部:曲池、內關、神門。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裏、飛揚。

一二八、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種以好發於軀幹、四肢近端,疹色紫紅,略起白屑為特征的皮膚病。由於其皮損多呈玫瑰紅色,其上鱗屑如糠似秕,故稱為玫瑰糠疹。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約為全部皮膚病的31%。全年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季節為多見。發病年齡相當廣泛,多在10~40歲。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大椎、肺俞。

2.上肢部:曲池、合穀。

3.下肢部:血海。

一二九、魚鱗病

該病為遺傳性角化障礙性疾病,由軀幹、四肢有魚鱗狀鱗屑而得名。出生不久即可發病,有家族史及明顯遺傳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出生時症狀往往不顯著,生後數月,手背及四肢伸側出現皮損,漸漸波及軀幹、四肢屈側,頭皮可有輕度鱗屑,腋下及臀裂常不波及。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腎俞。

2.腹部:中脘、關元。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裏、三陰交。

一三〇、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征的慢性皮膚病。多見於青年和成年人。初發時,僅有瘙癢感,由於搔抓及摩擦,皮膚逐漸出現粟粒至綠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圓形或多角形,堅硬而有光澤,呈淡紅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天柱、肺俞。

2.上肢部:曲池。

3.下肢部:血海、委中、足三裏。

一三一、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指皮膚無原發性損害,隻有瘙癢及因瘙癢而引起的繼發性損害的一種皮膚病。好發於老年及成年人,多見於冬季。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兩類。

【拔罐部位】

1.背部:腎俞。

2.腹部:關元。

3.上肢部:曲池、合穀。

4.下肢部:陰廉、陰包、血海、足三裏、委中、承山。

一三二、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因其初起損害多有粉刺,所以本病又稱為粉刺。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總發病率占人口的20%~24%,尤其好發於青春期男女,有30%~50%的青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瘡。一般男性的比例略高於女性,病程長久,發病緩慢,30歲以後病情逐漸減輕或自愈。痤瘡以麵、上胸、背部等處的粉刺、丘疹、膿皰等皮損為主要症狀。

【拔罐部位】

1.頭頸部:風池。

2.背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裏、豐隆、內庭、厲兌、陰陵泉、三陰交。

一三三、酒渣鼻

酒渣鼻是一種以鼻部發紅,上起丘疹、膿皰及毛細血管擴張,形似酒渣為特征的皮膚病。由於本病皮損常呈玫瑰紅色,且形類痤瘡,故又有玫瑰痤瘡之名。酒渣鼻以鼻麵部出現紅斑、丘疹、膿皰、日久生有鼻贅為主要症狀。

【拔罐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