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灸的治病機理
針灸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我國醫學古老而又獨特的一種醫療方法,它和其他療法一樣,也是在祖國醫學基本理論指導下,依據髒腑、經絡、陰陽五行等進行辨證論治的。它是利用艾或某種易燃材料和某種藥物,在穴位上燒灼、熏熨和巾敷,使其產生溫熱性或化學性刺激,通過經絡穴位的作用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灸法有以下特點:一是應用範圍廣泛,能治多種病症。灸法可單純使用,也可與針刺或藥物配合應用,因此,其治病範圍非常廣泛。它既能治療很多慢性疾病,也可治療一些急性病症。二是操作方法多種多樣,有利於提高療效。在臨床治療中,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多,若一法治療無效,則可選用別的方法,按辨證施灸的原則,有利於提高治療效果。三是有特殊功效,可補針藥之不足。四是副作用少,老幼皆宜。根據不同的病情、體質、性別、年齡等,選用不同的灸法。除病情需要,進行瘢灸、發泡灸有一定的痛苦外,其他灸法都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特別對嬰幼兒和年老體弱者有很好的療效。五是穴藥結合,有廣闊的發展前途。在艾火作用於經絡穴位上的著膚灸,懸起灸和實按灸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隔物灸和敷灸把穴位刺激作用和藥物化學作用結合起來。因此,灸法的研究使用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另外,針刺有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三大作用。
調和陰陽
中醫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因某種或多種因素使人體的陰陽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產生多種疾病。針刺治病的關鍵在於根據不同病變的症候來調節機體的陰陽,使陰陽重新恢複平衡。
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導致疾病的因素。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也就是正氣與邪氣相互鬥爭的過程。疾病是人體抗病能力處於相對劣勢,致病因素處於相對優勢而造成的。生病以後,機體仍然會不斷產生相應的抗病能力來與致病因素作鬥爭。如果正氣戰勝邪氣,那麼邪氣就消退,疾病痊愈。如果正氣不能戰勝邪氣,邪氣就進一步深化導致疾病惡化。因此,扶正祛邪也就成了保證疾病趨向好轉的基本條件。針刺治病防病,就是在於發揮它扶正祛邪的效果。
疏通經絡
人體的經絡將內部的髒腑同外部的各種組織、器官,聯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人體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對的協調和平衡。疾病的發生、發展,與經絡和髒腑也是密切聯係的。針刺治病,就是根據經絡與髒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道理,在有關俞穴部位上進行針刺,以達到疏通經絡,治療疾病的效果。
二、針灸的施治器具
施灸器具,即專門用於灸法的器具,簡稱灸器。采用灸器施灸古已有之,最早的灸器是利用某種器物來代替的,如晉代葛洪記載的瓦甑,唐代孫思遜記載的葦管等。到了清代,已製作出專門的灸器,如灸板、灸盞等。
目前多用不鏽鋼毫針,購買時要選用有較高強度和韌性,針體挺直滑利的毫針。
使用灸器施灸,能給患者較長時間熱舒適的刺激,與艾炷灸、艾條灸等法相比,有節省人力的優點。近代應用的灸器,大多是基於此點而研製的,如溫灸筒、溫灸盒、灸療架等。近年來,福建省有關單位研製的溫灸藥包又有進步。這種灸器,施灸時無煙或微煙,還可針對症主次不同選擇相應的藥棒,使用也更加方便,有一定的發展前景。還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製的電熱灸器、激光溫灸儀、微波針灸儀等,也將會對灸法的運用帶來根本性變革。
另外,應根據性別、年齡、形體的肥瘦,體質的強弱和所到俞穴的具體部位等不同情況,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一般來說,頭麵部皮薄肉少的地方,應選較短較細的毫針(如0.5寸長,30~32號針),而皮厚肉多的軀幹、四肢部俞穴,則應選較長較粗的毫針(如1.5~2.0寸長,28~30號針)。
三、針刺的運針方法
選擇體位
針刺前必須選擇好適當的體位,以既有利於俞穴的正確定位,又便於針刺施術操作和較長時間留針而不致疲勞為原則。
消毒
針刺前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針具消毒、俞穴部皮膚的消毒和施術手指消毒。毫針的消毒可在75%的酒精內浸泡30~60分鍾,有條件者可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法。施術者的手,先用肥皂水洗刷幹淨,再用酒精棉球塗擦,然後才能持針操作。俞穴部皮膚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應從中心點向外繞圈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