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一詞大家都很熟悉,但要講清楚它準確涵義,卻不太容易。何謂養生,就是順應自然,改善自身的性和命的質量,達到健康長壽,益壽延年的目的,其基礎理論是逆天地生成萬物之序,奪天地造化之機,以氣貫通先後,以合大道。
養生文化起源甚早。《莊子·刻意篇》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這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不僅有“養形之人”,而且,一整套追求壽考的方法。從現有典籍考查,儒家、道家、醫家均產生於這一時代,而他們都對養生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儒家創始人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語,寢不言”,足見他的飲食起居有一整套規矩,對養生很重視。他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是對養生的細目的見解,說得很有理。更為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視個人的內在修養。後來,儒家對修身養性下了很多功夫,對養生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對人們來說,養生是非常重要的,過去有病“亂投醫”,現在有病“聽信息”。但是,有些老年人看到某種藥物的廣告宣傳,就信以為真,不看醫生,不經診斷,買來就服,殊不知藥不對症或是不合理用藥,會導致藥源性毒副作用,輕者損傷內髒器官,重者有生命危險。鍛煉身體也是行之有效的養生健身之道,可有些中老年人喜歡趕時髦、學新潮,聽說遊泳好,立刻參加遊泳;今天還練氣功,明天又改練香功;有人說蛙功好,馬上滿地爬起來,興什麼練什麼,完全不顧自身條件是否適宜。
養生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定出切實可行的養生之法。換句話說:必須因人而宜,不要跟著感覺走。對書報雜誌、廣播電視所介紹的古今中外養生之道以及五花八門的保健品廣告,不能“照搬”、“硬套”,盲目購買,否則,不但練不好身體反倒得了一身病,這對養生保健是不利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養生保健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更加關注自己生命,對自己身體的內容和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根據人們在養生方麵的不同需求,針對現代人經常遇到的、急需了解和解決的問題,作了較詳盡的闡述,力求為人們提供科學、實用、係統的養生保健知識。
本書緊緊圍繞如何進行養生保健這一中心,從生理與心理知識、休閑養生、運動養生、飲食養生與治療、常見疾病防治、生活禁忌等幾個方麵入手,選擇現代家庭生活中最常遇到、與人們身體健康有直接關係和密切影響的養生方法、保健常識、食療良方、生活注意事項與生活禁忌等,進行了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的闡述與解答。
本書在闡述養生保健知識時,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簡潔明了,以適合更多人,特別是中老年朋友及其他讀者閱讀。所以說,這是為各年齡段的朋友帶來健康,幸福的好書。
本書旨在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養生保健觀念,對健康知識有科學而全麵的認識;了解科學的營養、合理的運動和生活方式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教會人們如何預防和應對疾病的困擾,以及生活中各個方麵的健康策略,從而幫助人們增強自我保健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切實有效地提高生活與生命質量,讓他們在擁有健康身體的同時,也能擁有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