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一桂與《“山水觀我”圖冊》
悅讀貴州·600年書畫名家
作者:顧樸光 顧雪濤
有清代,中央王朝為加強對邊陲地區的統治,選派了不少外省籍官吏來貴州任職,他們之中不乏擅長丹青者,例如鄒一桂、錢維城、洪亮吉、郎葆辰、孫竹雅、汪炳璈等,都以善畫名世,而鄒一桂對貴州繪畫的發展更作出過重要貢獻。
鄒一桂(1686-1774),字原褒,號小山,晚號二知老人,江蘇無錫人。雍正五年(1727)進士,曆官至禮部侍郎和內閣學士。史載他“工詩文、書畫,擅花卉,間作山水。”有《小山畫譜》、《小山詩鈔》等傳世。鄒一桂的畫主要源自家學,其父親、伯父、嶽父均善繪事,受家庭影響,他刻苦研習傳統,注重師法自然,作品設色明淨,清潤秀逸,是清代繼惲南田、蔣廷錫之後又一花鳥畫大家。
如果鄒一桂僅僅是個花鳥畫家,那麼他與貴州繪畫將沒有多大關係,但他在貴州提督學政任上和卸任返京後,曾畫過兩種描繪湘黔山水(主要是貴州山水)的冊頁,正是憑借這兩種山水冊頁,使鄒一桂在貴州畫壇占有一個重要位置,成為今天研究貴州繪畫史所繞不開的人物。乾隆元年(1736)至乾隆七年(1742),鄒一桂兩任貴州提督學政,其間他曾到貴州很多府州巡視,飽覽了黔中的奇山異水,每遇勝景,即用筆摹為畫稿備忘。首任學政任期將滿時,曾繪成冊頁《楚黔十二景》,一時名流競相題詠,可惜該冊頁今已失傳。二任重遊舊地,如遇故知,但公務繁忙,無暇作畫,任滿回京後,閑暇較多,陸續創作山水冊頁若幹。貴州省博物館藏有其中一本,前有鄒氏篆額“山水觀我”和自序,後有鄭珍等三人題跋,鄭跋是七絕二首,其一曰:“綠蘿西上接南盤,卅載吟鞭遍謝蠻。滿地幹戈人就老,奇山隻向畫中看。”
鄒一桂的《“山水觀我”圖冊》共繪湘、黔山水22幀,依次為:穿石、清浪灘、辰溪、馬嘴岩、黃繞山、天柱縣、相見坡、玉屏山、石阡、關索嶺、飛雲岩、雞公嶺、幫洞、鐵鎖橋、白水河、九裏箐、葛鏡橋、東山、黔靈山、雪崖洞、照壁山、涵碧潭,除前5幅繪湖南風光外,餘皆繪貴州景色。以上諸畫構圖或雄壯或奇險或開闊,設色或水墨或淺絳或青綠,均為兼工帶寫、形神並重的寫實之作,它們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貴州山水有幸,借助鄒一桂的畫筆,使後人得以見到它200多年前的自然環境和曆史風貌;鄒一桂有幸,憑借《“山水觀我”圖冊》,在貴州繪畫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於“山水觀我”之語,當源自李白詩“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和稼軒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責任編輯/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