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際關係預測和天氣預報一樣都是對或然事物的判斷,因此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準確。現實世界發生的結果是檢驗預測準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但準確預測到一個事件並不意味著預測可以百分百準確,因為預測的準確率是由多次預測中的準確次數決定的。一般來講,預測準確率達到65%(預測的100件事中有65件是準確的)說明預測的方法具有科學性,達到75%則說明有參考價值,達到85%則具有使用價值。也就是說,當一個研究人員或機構的預測準確率達到85%時,人們就會依據其預測做出選擇,因為85次正確選擇所獲得的收益足以抵消15次錯誤決定的損失。這也是為什麼人們隻在事後抱怨氣象台預報不準,而事前都相信預報是準確的。

從事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者都會為自己事先預測到了某事而自豪,同時也都不願意提及自己錯誤的預測。為了防止預測被證明是錯誤的,一些不限定預測時間或模糊預測時間的辦法就成了常見的預測方法。“在可見的未來”就是一個使用頻率特別高的例子。這個時間概念隻告知人們預測的開始時間但沒有截止時間。所預測的內容在30天內發生和30年內發生都可視為發生在可見的未來。而如果預測者是年輕人,其可見的未來可長達兩三代人。“中長期”、“最終”、“早晚”等也都是不限定預測時間的常見說法。

在國際關係學界,許多研究機構做過以20年為限的長期預測。這種預測的時間明確,也是可檢驗的,但大多數的預測都被曆史證明是錯誤的。羅馬俱樂部對世界石油能源將枯竭的預測最為典型。筆者以為,目前國際關係專業的研究能力還達不到較準確預測未來20年國際形勢的水平。冷戰結束時,無人能預測到2008年會發生金融危機,也無人能預測到美國會因此走向相對衰落。20世紀90年代初期,無人能預測到中國將在21世紀的頭10年加速崛起並成為世界第二大國。根據目前國際關係專業的水平,我認為預測未來十年國際形勢發展趨勢具有相對的可靠性。

《曆史的慣性》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本國際形勢的預測讀物。本書預測準確與否將由未來十年的曆史來檢驗,不過這種檢驗並不是非要等到2023年才能做。本書之所以取名為《曆史的慣性》,是說未來十年國際格局的變化將有一定的連續性,世界大勢不會逆轉,中國將實現崛起而不是夭折,兩極化趨勢將在2023年之前定型為兩極格局。未來十年,大家每年都可用當年國際形勢的變化結果檢驗本書所預測的世界大趨勢是否發生了逆轉,2023年將是最終檢驗本書預測的終點。

曆史是由人創造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有能力任意改變曆史。曆史發展具有一定的慣性,在人沒有創造出強於曆史慣性的力量之前,曆史將沿著既有的軌道發展。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帝國或超級大國衰落後,其衰落時間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個世紀內就重振雄風的現象。大清帝國、大英帝國、俄羅斯的衰落都擺脫不了這種曆史慣性。21世紀的美國人是否有能力頂住曆史的慣性,不讓美國長期衰落下去,這是美國人麵臨的曆史考驗。未來十年,曆史的慣性有利於中國的崛起,中國能否借助這個慣性加速崛起則取決於我們這代中國人了。

依據曆史慣性進行預測並不意味著本書否定人對曆史進程的影響,相反,本書恰恰是從大國領導者的政治改革能力角度對未來十年國際格局變化趨勢進行預測。本書認為,國際格局是隨著大國綜合實力的變化而變化的,而大國綜合實力的基礎是國家的政治實力,而政治實力的核心是領導者實施改革的能力。不同的曆史使得國家領導者的改革能力有天壤之別,因此曆史的慣性有時才會出現加速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曆史上常有隻憑一代人就完成崛起的例子。秦始皇22歲親政,17年後統一六國;彼得大帝17歲親政,32年後將俄國建成歐洲強國;1945年“二戰”結束,蘇聯16年後將人送入太空,並於20世紀70年代成為超級大國。鄧小平在80年代預測中國要到21世紀中葉才能達到西方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未能預測到GDP(國內生產總值)在2010年就超過日本,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種國際經濟機構預測中國經濟規模趕上美國的時間越來越提前。最初預測趕上美國的時間是21世紀40年代,後來是30年代,再後來是20年代,2013年英國《經濟學家》雜誌預測的竟然是2018年。事情的重點不是哪個預測更準確,而是預測的趕超時間點不斷提前。對於中國來講,未來的十年很可能是加速崛起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