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仍有可能爆發核戰
專欄
作者:詹姆斯·E.卡特萊特等
我們發現自己所處的戰略環境越來越危險。烏克蘭危機已經威脅到了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穩定,包括在核武器層麵。有報道稱,2014年的克裏米亞危機期間,俄羅斯的國防官員曾建議總統弗拉基米爾·V.普京考慮讓俄羅斯的核武庫處於警戒狀態,尤其能說明危險的存在。
外交行動幾乎未對這種新的核緊張局勢起到任何緩解作用。事實是,我們依然信奉冷戰時期的核打擊原則。這一原則規定了三個戰略選擇:先發製人、收到預警後發射和遇襲後報複。
對任何一方來說,收到預警後發射的決定,都是基於來自早期預警衛星和地麵雷達的信息。考慮到戰略導彈的飛行時間為15到30分鍾,在收到可能會遭到攻擊的警報後,必須在幾分鍾內做出發射決定。因而這是最危險的情形,因為挑釁或故障可能會引發一場全球性的大災難。
美國官員通常會淡化收到預警後發射的選擇,轉而強調遇襲後報複的優勢。蘇聯和俄羅斯均未明確表示會采取類似的戰略,但對移動導彈發射器和戰略潛艇的重視,依然暗示著雙方同樣重視承受一次攻擊並展開報複性打擊的能力。
俄羅斯已經部署了預製化雷達單元,可以沿邊境迅速組裝起來,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太空雷達係統的不足。其中有些雷達單元已經投入運作;有些仍在測試。與衛星網絡不同,雷達能夠提供關於導彈襲擊規模和目標的準確信息——不過隻能在導彈進入附近區域時,差不多是在發射10至15分鍾之後。
雷達報告的優點是能提供更多信息。不過,必須等待一段時間的缺點,意味著用於決策是否采取“收到預警後發射”的時間縮短了。這反過來增大了錯誤報複的幾率。顯然,對於任何一方來說,這些時間都非常局促,決策中考慮不周的可能性真實存在。“收到預警後發射”為兩國的核指揮係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理論上講,沒有哪個頭腦清楚的國家元首會在接到一枚導彈或者幾枚導彈正在發射過來的信息之後,授權一次“收到預警後發射”的襲擊,他們會認為這不是一次故意的全麵襲擊。不過,“收到預警後發射”的信條仍然被俄羅斯和美國奉為圭臬——這意味著,災難性錯誤的風險雖然可能很小,但仍然存在。
這種風險應該促使俄羅斯和美國總統決定從核戰略中取消“收到預警後發射”的概念。他們應該重新開啟因為烏克蘭危機而暫停的軍方會談,以此為當務之急。兩國應避免進行涉及以來自早期預警係統的信息為基礎的導彈發射的軍事演習。即便這種限製目前還無法完全確認,它也能避免發生意外的核戰爭。
當衝突激化,決策時間減少時,控製係統出現人為和技術失誤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收到預警後發射是冷戰戰略的遺產,如今,它的危險性早已遠遠超過了它的價值。我們的領導人迫切需要進行對話,而且我們希望他們會在毀滅性的錯誤發生之前,同意取消這個過時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