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叢林中的“生物多樣性視覺探索”
公益天下
作者:李春梅 肖詩白
由分別來自中國、老撾和泰國的攝影師、生物學家,組成“生物多樣性視覺探索隊”。一支由7人組成的探險隊,包括兩名中國攝影師、兩名老撾生物學家、一名泰國老虎專家以及兩名叢林向導,用近兩個月的時間徒步140公裏穿越原始叢林,展開了一次湄公河長山山脈的“生物多樣性視覺探索”。他們的任務是在近6000平方公裏的老撾南爾國家公園內,展開生物多樣性調查,以高清晰的影像盡可能多地記錄包括昆蟲、兩爬類、獸類在內的珍稀物種,促進當地的物種和生態保護工作,並便於以後進行科普性的保護宣傳。位於越南和老撾交界的長山山脈是中國橫斷山脈在中南半島的延續,生物種群和群落與中國境內的雲南保持一致。相比而言,長山山脈受外界幹擾破壞較少,成為許多珍稀瀕危動植物的最後庇護所。“生物多樣性視覺探索”選擇了位於長山山脈的南爾國家公園,它是老撾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也是老撾唯一存在老虎的地區。在兩個月的時間裏,探險隊徒步140公裏,穿越原始叢林,展開生物多樣性調查。圖為探險隊途經的路線。
剛下了一場雨。猝不及防的雨勢把眾人淋了個落湯雞。在叢林中穿行了近兩個月,這樣的陣仗,肖詩白他們已經習以為常,這是探險隊科考的第58天。
待雨停之後,肖詩白又仔細檢查了一遍設備。這次的跨國生物多樣性調查,他把自己的全部家底都背了出來:8台單反相機,外加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鏡頭和其他的小配件。機器最怕潮濕,當雨來臨之時,往往顧不上找躲雨的地方,首當其衝要保護的就是這些嬌貴的寶貝。
確定機器安全後,他翻出幹燥的衣服,卻沒有了力氣更換。
空氣中泛著泥土的腥燥味,大家默契地沉默著。持續兩個月的雨林生活,人人都已接近崩潰,彼此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
不遠處,一個同伴恨恨地從身上揪下一隻已吸飽血全身泛紅的蜱蟲。這種動物一般會倒抓在葉子背麵,通過紅外線感應周圍的環境,一旦有生物經過,就會利用特殊的身體構造扒在生物體上吸食血液並傳播萊姆病和森林腦炎。經過近兩個月的磨礪,他們對叢林中的這些可怕生物,已經沒有了當初的大驚小怪。每個隊員的身上都是千瘡百孔,但即使汗流浹背,沒人願意脫掉上衣,他們每個人身上至少已經讓吸血蠅咬過上百次。
肖詩白已經在自己身上發現了7隻蜱蟲,兩個腳趾指甲更是早已脫落,光禿禿的腳趾頭一受擠壓就鑽心的疼。這時,他有些後悔參加這次的行動。在5959平方公裏的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聽起來很瘋狂,真正進入到了叢林深處,麵對盤根錯節的竹林和長滿尖刺的植物時,才體會到有多刻骨銘心。兩個月,披荊斬棘,連滾帶爬,毫不誇張。
老撾森林資源雖然相對豐富,但不少森林處於無組織管理狀態,加上木材需求量大,導致砍伐嚴重,森林覆蓋率急劇減少。成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動物的棲息地碎片化,帶來的不僅是水土流失加劇,也造成了很多珍奇動植物數量銳減。
被捕捉的懶猴標題標題鬆鼠屍體黃麂屍體
隊員Sijian將肩上AK47的彈夾卸下,退出槍膛裏的子彈,把這個鐵疙瘩包裹起來塞進背囊,換出了一把砍刀。
從地圖上看,距離公路的直線距離還有3公裏。附近已經有村子和人煙。早上,他們已經遇到了一個進山挖竹筍的小孩。
這天下午抵達了140公裏大穿越的終點。這支由7人組成的探險隊,包括兩名中國攝影師,兩名老撾生物學家,一名泰國老虎專家以及兩名叢林向導,展開了一次湄公河長山山脈的“生物多樣性視覺探索”。他們的任務是徒步進行140公裏的原始叢林穿越,在近6000平方公裏的老撾南爾國家公園內,展開生物多樣性調查,以高清晰的影像盡可能多地記錄包括昆蟲、兩爬類、獸類在內的珍稀物種,促進當地的物種和生態保護工作,並便於以後進行科普性的保護宣傳。
2013年4月11日,肖詩白和其他6名隊友終於走出了叢林,抵達了老撾巴盟-怒桑(BaMeng-Mengsai)省級公路的Sage村。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的項目主管Jim正坐在一輛福特皮卡上等著肖詩白他們。這個娶了個越南老婆的澳大利亞人操著一口流利的老撾話,早就和當地人打成了一片。
在吃了快兩個月的幹肉和苦澀的叢林樹葉之後,眾人迫不及待地要進村裏大吃一頓。按當地習俗,迎接客人最好的食物是鴨血補丁,就是把一隻鴨子活生生地放血,將鮮血收集到碗裏,然後加入煮熟切碎的鴨子內髒,再用冰箱急凍。雖然Jim一再建議不要吃,說可能存在流感病毒,但7人依然幹掉了4隻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