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變社會進程的工業設計(2 / 3)

十年後,ICSID在1980年的第十一次年會上,將工業設計的定義修改為:“就批量生產的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麵加工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資格,這叫做工業設計。”從定義的變化不難看出,技術的發展、學科交叉化和電腦的衝擊等因素,開始促進工業設計向多元、多極化發展,行業間的界限模糊了。設計師不再按照產品的類別進行硬性分割,而是更注意設計對象與其它產品之間的關係,必須跨出設計對象的設計範圍來考慮問題。比如,設計一個杯子,不能單純地以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或以優美的造型為標準,而要考慮它在什麼場合使用,要讓杯子能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工業設計師考慮的設計範圍日趨增大,除了針對工業產品本身進行設計,還需要解決好包裝、宣傳、展示、市場開發等問題。

2014年11月7日,甲殼蟲汽車造型的工藝品在北京舉辦的“探尋墨西哥之旅”的展覽上展出,該甲殼蟲汽車造型的工藝品使用上萬顆玻璃彈珠、手工製作五年完成。

我們現在所說的工業設計定義,是ICSID在2006年頒布的,定義為:“工業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目的是為物品、過程、服務以及它們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構成的係統建立起多方麵的品質。”通過在不同曆史時期對工業設計的不同定義,可以發現,工業設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所涵蓋的範圍越來越廣,設計理念也愈發更高更新。工業設計可以說是科技進步的龍頭,工業設計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產品的第一步,也是科技進步的第一步、至為關鍵的一步。

向機械產品中注入靈魂

德國公立包豪斯學校的創始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認為:“設計師的工作是向機械產品中注入靈魂。”

工業設計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麵麵,許多與我們休戚與共的工業產品看似不起眼,卻因設計而擁有了生命。1858年,帶橡皮擦的鉛筆設計問世,將常用的書寫與塗改兩種功能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通過設計改善了人們日常生活習慣,也讓書寫變得更加便利;1985年,設計大師邁克爾·格雷夫斯設計一款會“叫”的水壺,通過在壺口位置安裝個小哨子,水一燒開,小哨子就會鳴叫,一把小水壺就闡述了工業設計上的功能與形式相結合的創新。1976年,喬布斯與沃茲尼克的“蘋果”公司在喬布斯家的車庫裏誕生,次年4月便設計開發了AppleⅡ,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台具有彩色圖形顯示功能、鍵盤、電源和造型的個人電腦產品,也是第一台在市場上銷售的個人電腦。在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信息時代,簡約的IT產品更能融入到個人生活中,經典的“少即是多”理論得到了蘋果公司的完美詮釋,其產品設計的極簡約風格成了不變的靈魂。如,蘋果在2001年設計的ipos播放器,憑借其優秀的工業設計成為了全球音樂播放器無可爭議的霸主,全球占有率達到了70%。以喬布斯為代表的極簡約設計理念,似乎讓紛擾的信息社會盡可能變得簡潔明了,難怪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推崇和效仿……

“陽光動力”號太陽能飛機項目的發起人安德烈·博爾施伯格和伯特蘭·皮卡德。“陽光動力”號計劃追求的是製作一架完全由太陽能驅動的飛機,它可以晝夜飛行,實現環繞地球一周的航程,而且在此期間不消耗任何發動機燃料,也不排放任何汙染物質。該計劃希望憑借這一創舉來向人類展示可再生能源領域中的巨大發展潛力。地勤工作小組的職責是綜合考慮天氣條件、地理環境和各種與飛行計劃相關的因素,及時調整操縱方案,優化飛行軌道。

不隻是生活中的小物件可見工業設計的影響,大到飛機這樣的大型工業產品同樣也少不了設計的奇思妙想。在人力飛機的發展積累了製造低速、低翼載、重量輕的飛機的經驗基礎上,美國在80年代初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架以太陽輻射作為推進能源的飛機——“太陽挑戰者”號,其動力裝置由太陽能電池組、直流電動機、減速器、螺旋槳和控製裝置組成,飛機翼展14.3米,翼載荷為60帕(6公斤力/米),飛機空重90公斤,機翼和水平尾翼上表麵共有16128片矽太陽電池,在理想陽光照射下能輸出3000瓦以上的功率。1981年,“太陽挑戰者”號以平均每小時30英裏的速度、1.1萬英尺的飛行高度,完成了165英裏的飛行,成功飛越了英吉利海峽。此舉,拉開了太陽能飛機研發設計的序幕,太陽能飛機的經典的機型有“太陽神”號、“天空使者”號、“西風”號、“太陽脈動”號、“陽光動力”號等。2014年6月2日,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飛機“太陽驅動”2號在瑞士成功首飛,這款機型機翼展長達72米,翼上安裝有1.7萬塊超薄且高效能的太陽能電池板,其日間吸收的能量,能保證飛機在夜間也可飛行。太陽能飛機的設計理念,無疑是奉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典範。設計可以改變生活,崇尚綠色出行在太陽能飛機的設計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希望能在2050年實現飛行器的碳排放量為零的目標。

最能向產品傾注靈魂的,也許莫過於機器人的設計了。1959年美國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實用工業機器人。英格伯格負責設計機器人的“手”、“腳”、“身體”,即機器人的機械部分和完成操作部分;德沃爾設計機器人的“頭腦”、“神經係統”、“肌肉係統”,即機器人的控製裝置和驅動裝置。這個機器人的功能和人手臂功能相似。此後英格伯格和德沃爾成立了“Unimation”公司,興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工廠。第一批工業機器人被稱為“尤尼梅特(UNIMATE)”,意思是“萬能自動”。1962年美國機械與鑄造公司也製造出工業機器人,稱為“沃爾薩特蘭(VERSTRAN)”,意思是“萬能搬動”,這款機器人出口到世界各國,掀起了全世界對機器人和機器人研究的熱潮。1968年,美國斯坦福研究所成功研發帶有視覺傳感器的機器人Shakey,這款機器人堪稱世界第一台智能機器人,從此拉開了設計製造第三代機器人的序幕。2006年6月,微軟公司推出MicrosoftRoboticsStudio,機器人模塊化、平台統一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