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任何一個人的自我都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說白了,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發展出自我體係的。在這個家庭中,如果自己節儉可以獲得更多的愛與關注,那麼自己就會形成節儉;如果善解人意可以令自己更受歡迎,那麼自己就會形成善解人意的個性;如果憂傷會讓自己獲得更多憐愛,那麼自己就很容易形成憂傷的個性。

這是對“好我”的執著與堅持。同時,我們還會排斥“壞我”,比如節儉的人自然會對奢侈有些抵觸。

不過,這隻是一個表麵現象。我了解了無數故事後發現,我們之所以堅持“好我”排斥“壞我”,首先是因為恐懼。其實,我們身上仍然有對“壞我”的渴望,但我們不敢去發展這些品質,因為我們會認為,我們隻有堅持“好我”才能獲得別人的愛與關注,假若自己呈現了“壞我”層麵的品質,就會被疏遠、懲罰甚至拋棄。

以上這段文字可以概括成三句話:我們所堅持的品質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被別人接受;我們對“壞我”有渴望;我們不敢發展出“壞我”的品質是懼怕別人不接受自己。

每個生命都是受局限的,譬如每個家庭都不一樣,而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家庭中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自我體係。意識上,我們認為自己的這一套玩意特別好,必須堅持,但潛意識上,我們渴望自由和圓滿,我們渴望能吸納那些不一樣的品質。

對於很多人而言,他們不僅潛意識上有這種渴望,意識上也有。具體表現就是,他們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人,樂於跟和自己不同的人交往。

但很多人對自己的那一套自我體係太執著了,意識上會排斥和自己不同的人,然而,他們的潛意識一定會驅動著他們去接近與自己不同的人。結果,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常有一種困境出現,他們非常討厭某種人,但這種人就是不斷地出現在他們身邊。

其實,這種人不斷出現在他們身邊是他們潛意識的渴望,是他們更深層的需求,因為這種人是他們新的功課,會教會他們學習接納更多的東西。

通常,他們會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於是他們會去與這種人作戰,努力把這種人從自己身邊趕走。他們可以做到這一點,暫時戰勝這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但從根本上而言這是沒有用的,這種人一定會不斷出現。

可以說,這是一個功課,他們隻有學習接納這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並在一定程度上學到其品質,這個功課才算通過。否則,這個功課會一直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