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物常識(4)(1 / 3)

一方麵服用製酸劑。另一方麵又喝刺激胃壁、促進胃酸分泌的可樂,怎麼會有效果呢?尤其多半的鎮痛、解熱劑中,並沒有胃藥配合,故特別要注意。

服藥時,應以一杯溫水服下。如果是會傷胃的藥,更要多喝一點水。

5.藥物混用,不智之舉

目前中國記載的藥物共有1046種之多,可是實際上所使用的藥物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而且,多數並非為單一成分所組成的單劑,而是由多種藥物混合而成。

組合不當。會導致不可預料的危險狀況發生。

市麵上出售的成藥,尤其是胃藥,將胃液分泌促進劑和抑製劑混用的“矛盾藥”很多。這種組合方式不好,會使藥物失效,但是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如果服用了醫生處方的藥,又另購買成藥吃,使用完全不同性質的藥,後果將不堪設想。

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元胺、氧化酶、阻化劑,這種藥具有妨礙某種胺基酸衍生物氧化的效果。在治療憂鬱症中大量使用。去看精神科醫生的人,多半都會服用這種藥。服用這種藥時,如果患咳嗽而服止咳藥。後果會不堪設想。

止咳藥中含有鹽酸麻黃堿和交感神經興奮劑,它們會消除支氣平滑肌的緊張,從而達到鎮咳效果。

鹽酸麻黃堿如果結合了一元胺、氧化酶、阻化劑,將使它的作用增強。結果會產生惡心、嘔吐、發汗、排尿困難、皮膚發疹、月經不順、心悸亢進、暈眩、失眠、發抖及神經過敏等症狀。有時甚至引起心律不整。如果是心髒病患者,則有致命之虞。

因此,一元胺、氧化酶和阻化劑除了會和鹽酸麻黃堿產生作用之外,也會和腎上腺索產生加強作用,應特別加以注意。

6.同時服用醫生的處方和成藥,加倍危險

醫生的處方,不能隨便和成藥服用。兩方的藥物如產生加強作用,後果將不堪設想。

最明顯的是解熱劑。醫生在調配感冒藥時,當然已加入了適量的解熱劑。而成藥的感冒藥中,通常也含有解熱劑,但是一般人多半不知道,往往既吃處方藥,又服用成藥感冒藥。

發燒和生病是不一樣的,這一點要注意。人生病了,體內會為了治病和細菌發生一場戰爭。為了把病治好。戰爭的結果就是發燒,因為體溫上升,才能使血液循環加速,使汗液流出,身體早日恢複健康。所以,不是燒不退使病不會好,而是生病使燒不會退,等病好,燒馬上就退了。發燒不會使人死亡,而病卻會使人死亡。

醫生提供的解熱劑的分量隻是限製因發燒而再次傷害身體而已,如果觀察了二三天,熱度還是不退,再視病情而決定增加解熱劑或換用一種解熱劑。如果凶為燒不退,不但服用醫生的處方藥,而且另外服用市售的退燒藥。結果雖然燒是退了,病卻不能好,就不繼續治療了。這樣是十分危險的。

所以,在使用醫生的處方時。千萬不要另外服用成藥。這是一個大原則。

7.不停更換醫生更危險

有人因為胃不好到內科看醫生,關節炎到整形外科,牙齒痛又到牙醫那裏。也有人在綜合醫院裏,到各科去看門診。

在某一科診察,給予治療時必需的藥物,而在另一科,又拿到不同的藥。再到另一科……

患者會在吃藥時。把胃藥、關節炎藥、牙痛藥分開服用。可是醫生卻料不到他的患者。還會到別的地方去拿藥吃。

生病,不是像機器故障一樣。隻是那一小部分會發生障礙,而是有某種病因使你產生某些症狀。比如,腹瀉的人會頭痛。醫生會認為,你腹中有異物。所以導致你腹瀉,因為這些異物被吸收,所以你會頭痛。而且,他會判斷你在腹瀉時。將腸中的異物排出後,頭痛就會消失。可是外行人卻想不到腹瀉和頭痛有關聯,以為腹瀉和頭痛各有各的原因,把頭痛當成血管痛。不會想到是因為腹瀉的緣故。另外。有些頭痛,是造成便秘的原因。

肝病惡化會使人喪失意識(肝昏迷);糖尿病會影響一個人的視力(白內障、視網膜出血)。人體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各個部分都是有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