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生理危機(1)(1 / 3)

更年期以後,婦女的生理變化相當明顯,身體的各種機能和器官逐漸衰退,家庭變化和四季氣候的變化對生理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這時,有些疾痛已明顯表現出來,有些還潛伏未現。如果這些生理危機不能及早重視,其後果將不堪設想。能正確地了解自己的生理危機,做到有病早治、無病早防,這對老年婦女的健康是大有好處的。

一、季節對生理的影響

現在醫學水平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質量也相應提高了,人類生命也就得到了相應的延長。然而,許多老年婦女缺乏自我保健意識。對於四季氣候變化構成的潛在危險漫不經心。因此。非傳染性的慢性病。對老年人的健康構成了威脅,慢性病往往在老年期發作。

隨著歲月的流逝,老年人的器官逐漸老化,身體已不如原來強壯了。因此,身體還不錯的老年人也有患病的可能性,特別是老年人不能積極地對待健康,因而在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就不能樂觀地麵對生活。

我們提醒“正常”的老年婦女;為了健康生活。一年中要隨時注意春寒、夏毒、秋燥、冬浸的四季變化,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本書隻能從某一個方麵提醒老年人,主要還是靠老年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保持健康意識。

1.春困使人無精打采

春風輕拂,生機勃發。然而這時的老年婦女卻會感到困倦疲乏,提不起精神。這種發生在春天的困乏,人們稱之為“春困”。

春困是自然氣候因素作用於機體的結果,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著自然氣候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生理現象。

現代生理學告訴我們;冬天因寒冷的刺激,皮膚血管血流量減少,大腦和內髒的血流量增加;進入春天,隨著溫度的升高,皮膚毛孔舒展,血流供應增多,而供應大腦的氧氣相應減少,於是也就出現了懶洋洋、軟綿綿、無精打采、昏沉欲睡等一係列中樞神經係統抑製的“春困”現象。這對老年婦女非常有害,容易誘發許多疾病。

《黃帝內經·素問》說:“春夏養陽。”遵守“養陽”的養生原則。就應“早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做到飲食起居、精神調攝等方麵都能順應春天陽氣的生發。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克服春困。

在起居上,宜早臥早起,保證有足夠的睡眠時間。

老年婦女晚間睡眠質量普遍不佳,應當安排一定的時間午睡。足量的睡眠有助於消除疲勞,緩解春困帶來的惡劣心情。

要注意居室空氣的新鮮、流通。冬天由於室外氣溫低,不常開窗,春天有些人也習慣緊閉門窗。這樣,室內空氣不流通,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增多,就會助長“春困”的發生,使人感到頭暈,不舒服,困乏煩悶。所以勤開窗門,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不但對防治疾病有利。同時對克服春困也有一定的作用。在鍛煉方麵。要做到淩晨早起、鬆解衣扣、散披頭發、放鬆形體、梳頭櫛發、信步漫行;選擇輕柔舒緩的活動項目,或練功,或做體操,或慢跑,或打太極拳;經常活動關節、舒展肢體,以使鬱滯宣行、氣血疏利、陽氣升發。據有關研究表明,鍛煉身體在振奮精神上比服藥的效果要好得多。它能加速心率、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機體對氧氣利用的功能。但對生理功能衰減的老年婦女來說,運動要適度,要合理安排運動項目,掌握適當的運動量,避免引起疲勞反應的超負荷運動。

清代的《攝生消息論》說:“高年之人,遇風日融和。當從園林亭閣虛敞之處,憑欄遠眺,用宣滯懷,以暢生氣,不可默坐,以生他鬱。”或老伴相隨,或好友同行,或全家同遊。開心的伴侶、明媚的春光、秀麗的景色、清新的空氣,都會使人心情愉悅、精神振奮、困頓立消。

郊外的空氣新鮮,飽含著人們稱之為“空氣維生素”的負氧離子。負氧離子通過人的呼吸進入體內,作用於人的末梢神經,對大腦神經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從而改善大腦皮層的功能;負氧離子進入血液循環後,所帶的電荷送到人體各個組織細胞中,這能促進細胞代謝、促進造血功能和肺的換氣能力,從而使人感到心胸舒暢、大腦清醒、精神振奮、春困頓消。

同時,還應當注意勞逸結合,適當休息。休息時聽聽音樂,聊聊天,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在歡愉和諧的氛圍中,忘卻春困。

飲食的調攝也很重要,《攝生消息論》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飲酒不可過多,米麵團餅,不可多食。致傷脾胃,難以消化。”飲食不當或過量。會加重“春困”;合理地進食,對克服春困是有益的。春天陽氣散發,辛甘之品有助於春陽,溫食有利於護陽。如薑、蔥、韭菜宜適度進食,綠色蔬菜如胡蘿卜、菜花、小白菜、青椒等都宜常食,至於寒涼油膩黏滯之品,易傷脾胃陽氣,應盡量少食。

2.秋燥綜合征

幹燥,是秋季的氣候特點。立秋後,天氣漸涼,氣候日趨幹燥,老年人的身體在夏季過多地發泄之後,各組織均感水分不足,如受風涼,易引起頭痛、流淚、咽幹、鼻塞、咳嗽、胃痛、關節痛等一係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老年婦女因主要髒器老化。功能減退。對秋令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變差,更易致病。因此,老年婦女應特別注意預防“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