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學生親自探究
如《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一課的教學中,應讓學生掌握“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的科學概念。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猜想都是“下沉的物體沒受到水的浮力”,到底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不能把此結論硬塞給學生,而是要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想辦法研究,讓各小組學生設計實驗的方法驗證。當然,不一定每個小組都能想出實驗驗證的方法,但是必須讓每個小組會實驗、會探究。對想不出實驗方法的小組,可提示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其掌握實驗方法。但有一點,就是讓全班學生都動手,參與實驗,參與觀察,最後交流得出一致無異議的結論:“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3.運用對比的教學方法
對比,最能區別容易混淆的知識。采用對比的方法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要區別日食和月食形成的異同,分別畫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圖進行對比,區別兩圖中三球位置的不同,加上形成原理的說明,學生對日食和月食成因的掌握必牢。如教學《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一課時,可以設計一張表格,對岩石的顏色、構造、岩粒大小、光滑程度、軟硬及與鹽酸的反應情況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就容易把握各種岩石的基本特征,從而達到在辨別各種岩石時不出差錯的目的。
4.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
為了克服和避免負遷移,可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題。如針對學生容易把磁鐵能吸鐵的性質誤認為能吸金屬的問題,可以設計這樣的問答題讓學生討論:“小明不小心把一個鋁鑰匙和一個銅鑰匙丟進了水池裏,他想應用磁鐵的性質把它們找回來,能行嗎?”學生練習此題後,對磁鐵的性質有本質的理解。設計一些是非判斷題、選擇題、填空題讓學生練習,也可以有效防止負遷移,如讓學生判斷“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體”;讓學生選擇“空氣(要、不要、不一定要)占據空間”;讓學生填空:“物體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大;物體振動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大”,這些練習都能達到防止負遷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