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活動過程:教師把同學分四組,要求四組同學都觀察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實驗,最後每一組總結一個自然原因。
實驗器材:8份規格相同、數量相同的裝土的快餐盒,7份是黃土(沙土),1份是黏土;灌滿水的澆花大號水壺2隻。
實驗步驟:
第一組實驗:土壤條件不同(一份是沙土、一份是黏土),其他自然條件(降水強度、坡度、植被覆蓋率)相同,經過半分鍾的雨水同時衝刷,觀察得出不同的兩份土壤(沙土、黏土)水土流失的實驗數據。
第二組實驗:坡度大小不同,其他自然條件(降水強度、植被覆蓋率、土壤)相同,經過半分鍾的雨水同時衝刷,觀察得出水土流失的實驗數據。
第三組實驗:降水強度大小不同,其他自然條件(坡度、土壤、植被覆蓋率)相同,經過半分鍾的強度不同的雨水同時衝刷,觀察得出水土流失的實驗數據。
第四組實驗:植被覆蓋率大小不同,其他自然條件(坡度、土壤、降水強度)相同,經過半分鍾的雨水同時衝刷,觀察得出水土流失的實驗數據。
實驗結論:四組學生在對實驗結果分組討論後,探究出了土壤質地疏鬆、坡度大、降水集中、植被稀少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
(4)驗證型實驗:對已學習的地理原理、地理規律,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案例3驗證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實驗:
活動過程:兩位同學做實驗,進行親身體驗,其他同學觀察,最後總結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表現。
實驗器材:一鐵架台,上麵安裝一橫竿;兩隻氣球;5克水;5克細沙。
實驗步驟:①準備一鐵架台,上麵安裝一橫竿,取兩隻氣球,甲裏麵裝入5克水,乙裏麵裝入5克細沙,分別充滿空氣紮口,並懸掛於橫竿兩側,然後用同樣火焰的蠟燭分別在遠離氣球底部的地方來回移動烘烤。②一段時間後,裝入細沙的氣球先於裝入水的氣球爆炸。
【實驗結論】水的比熱比沙子大,吸收相同的熱量升溫慢,所以裝入水的氣球爆炸的時間遲於裝入沙子的氣球——海陸熱力性質有差異。
(5)製作型實驗:製作地理教具、地理學具、地理模型及繪製地圖、編寫程序等。
案例4製作太陽光照圖學具:
活動過程:一位同學做實驗,進行親身體驗,其他同學觀察後自己製作。
實驗器材:2根直尺。
實驗步驟:①讓學生用2根直尺拚成“T”形作為道具,一根直尺代表太陽光,另一根直尺代表晨昏線,代表太陽光的直尺垂直於代表晨昏線的直尺。②兩根直尺的交點置於地軸和赤道的交點之上。
實驗結論:在繪製太陽光照圖時,利用晨昏線與太陽光垂直的原理,學生可以自己製作地理學具。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合理選擇地理實驗活動類型,巧妙構思活動過程,精心設計實驗環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促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