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關注知識的課外延伸。
引導學生走出小課題,由此及彼,深入研究,擴大知識麵,也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選題方麵。比如,在學習產業結構的調整有關知識後,就晉江農村產業結構的現狀如何,農民是怎樣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引導學生深入本村或其他村展開調查研究,發現問題,研究問題。
三、實施指導
實施指導,就是組織實施,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研究性學習是一門新課程,由於沒有大綱,課程操作的隨意性很大,這樣會導致學生不知道具體怎麼做。這就需要教師組織實施,指導引路。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那麼教師應怎樣實施指導呢?
1.指導學生選定研究課題。
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開展研究活動的效果與質量。從總體上講,課題的選擇要“三結合”:①結合本地社會實際;②結合學生思想能力實際;③結合學習目標與教育目的教學內容實際。比如,在講“公司的經營與發展”這一框題的人才戰略教學內容時,引用《半月談》報道,福建泉州部分企業連連遭遇“招工難”,當地技術工人紛紛到外省“另謀高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缺工”20萬人現象。指導學生選擇這樣的課題:“泉州企業人才戰略中政府企業應做什麼?”又如,在學習“文化創新的途徑”這一內容時,指導學生思考“中國音樂‘活化石’——南音”的發展創新之路。
2.指導學生製訂研究計劃。
在課題選定後,就必須寫一份計劃書。在該計劃中應該包含課題題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員安排、研究過程等。
確定研究目的必須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進行這方麵的研究,想得到什麼知識,鍛煉什麼能力,解決什麼問題。
確定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一般通過查閱資料、問卷調查、實地考察、項目觀測、數據分析等方式進行,其中前三種用得比較普遍。
設計研究的大體過程。分工合作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點。因此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分派人員各自分頭研究。然後,對分散的零碎的研究材料分析、綜合、提煉,最後形成論文,同時應設計活動的步驟、活動所需條件等,做到有條不紊,保證研究過程順利地進行下去。
3.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
收集資料與分析資料是進行研究的一項基礎工作,資料不充分,研究工作難以為繼,論點站不住腳,資料不可靠,研究工作也就失去了意義,沒有價值。怎樣收集資料呢?一是直接從已出版的各種印刷品、影視媒體、電子出版物(光盤資料)、網絡出版物中獲得;二是從自己設計的調查問卷和訪談表中獲得上述資料中沒有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群體或個體意見、看法、心理特征等。收集資料的另一目的是看別人是怎樣闡述有關問題的,從他們的闡述中得到啟發,從而迸發出思維火花。
4.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研究報告。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社會調查等途徑獲取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然後就有必要對第一手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整理,總結成文。小論文研究報告的形式多種多樣,它是根據對課題的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論點和見解的體現和象征。老師在進行指導的時候,告訴學生寫小論文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怎樣入題,怎樣展開,如何論證,如何歸納。而且在這份論文報告中,應包括:課題題目,研究報告摘要,正文(引言和論點和闡述和總結),參考資料部分。例如在指導學生撰寫題為“泉州企業人才戰略中政府企業應做什麼?”的論文時,我告訴學生要圍繞“政府企業應做什麼”這個主題提煉觀點,可以從“政府職能,企業經營者素質,誠實信用,勞動者權利”等方麵進行歸納。
5.指導學生自我評價。
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研究過程的一種體驗。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評析時,更應注重是否做了這些事,如何做,得到的具體資料是怎樣的,資料的整理進行得如何,等等。評析主要以鼓勵為主,分析在活動中所取得的成績,肯定在活動中所提出有益的見解和成功的做法。例如,對施小滿等小組的同學在開展“泉州晉江部分沿海鄉鎮地下水比較鹹的原因探析”的活動中所提出的見解,都給予充分肯定和讚揚。此外,評析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研究過程和結果指出存在哪些不足之處,指明今後的努力方向。
總之,教學實踐證明,思想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