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探究環境的形成
在小學語文探究性教學中,創建探究環境更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最主要的是采用啟發式教學,形成探究氛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第一,運用多種啟發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入新課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的聲、形、色等特點,多方麵、多角度地吸引學生,穿插讀、議、講,在有疑難處點撥解答,於無疑處設疑深究,做到對課文有理解,對生活有感悟,在字裏行間讀出作品中的喜怒哀樂、悲苦酸甜,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第二,把握恰當的啟發時機引導學生探究。時機不僅在於教師對幾個問題先後順序的安排,更在於對學生思考問題深度的把握。有些語文教師提出問題後急於要求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樣便缺乏對文章的全麵剖析,使回答顯得機械性。教學中若能提出一些緊貼課文中心句和重點關鍵語句的種種疑問,無疑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大大拓寬思維範圍,提高思維層次。
3.3合理利用相關資源
小學語文教學是語文教育的基礎,因而需要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打下紮實的根基,這不僅需要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良好配合,更需要其他相關資源的支撐。其一,應合理利用課內外教材。探究性學習並不是毫無根據的空談,它應基於某個學科、某篇教材甚至某個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課內外的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探究性學習的機會,教師要秉著開放性、多元性、創造性的原則,為學生選擇適當的課內外教材。其二,應加強學科間的聯係。小學生處於愛幻想的年紀,在許多方麵表現出了強烈的創造欲望。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與其他學科加強聯係,便會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主動探究、仔細鑽研、大膽構思的興趣,進而使學習更具開放性與前瞻性。另外,教師還要注意作業布置中的開放性。開放性作業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對提高語文教學的探究性效果顯著,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適當增加開放性內容。
4.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現實意義
小學階段是學習生涯的最底層,是基礎教育階段,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究性學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有利於兒童本性的回歸。小學生的探究本能是與生俱來的,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可以促進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實踐、真實體驗,主動獲取知識[4]。第二,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探究性學習的宗旨在於改變傳統教授模式,為學生學習創建主動、開放、和諧的環境,培養兒童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第三,有利於師生關係的轉換。通過探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成為教學活動地指導者,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再被動地接受課堂內容的灌輸。第四,有利於優化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能夠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係、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係。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學生的全麵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第五,有利於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究性學習使人們轉變了對教與學的固有觀念,在探究中不斷獲取知識。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課程,研究性學習促使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培養語文實踐能力,進一步推動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
參考文獻:
[1]韓琳琳.自主選擇,主動探究——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J].神州教育,2013(11):89.
[2]李福海.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J].教法導航,2013(282):181.
[3]李長林.學生自主探究性閱讀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學苑教育,2012,11.
[4]嶽黎雲.探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改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