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漢語裏出現的“諾基亞”和“iphone”都屬於“零翻譯”,隻是前者屬於音譯,後者屬於移譯。
三、“零翻譯”現象的現狀及原因
“零翻譯”在漢語中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麵。
第一,文化的發展。信息化時代,地球村的文化交融到達高峰。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是強勢的一方。比如近些年美劇的流行,就是美國文化向中國不斷輸出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大量新詞不斷湧現,人們來不及消化,未經過翻譯推敲就彙入漢語中,成了漢語中的特殊分子。
第二,崇洋的心理。不可否認,尤其在年輕人群中,崇洋媚外是不容忽視的現象,語言崇洋是其中一種。他們一般受過高等教育,懂英語,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這類“零翻譯”語言的使用人群也是以年輕人為主力軍。
第三,主流媒體的引導。雖然國家廣電總局早在2010年4月就下令要求非外語頻道的播音主持人在今後的報道中停止使用外語及其縮寫詞。但是這個“禁令”形同虛設,我們聽到的外語及其縮寫詞不減反增。媒體使用也對詞彙的流行起到助推作用。
四、如何理性對待“零翻譯”現象
“零翻譯”現象來勢洶洶,而且似乎勢不可擋。我們作為語言的使用者和傳播者,應該采取理性的目光看待這一現象。
首先,大可不必擔心中華文化被西方文明蠶食。因為在這個文化頻繁交流的時代裏,漢語也在影響英語,英文裏也不乏來自漢語的“零翻譯”詞彙。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在報道中國男多女少的現象時,將未婚男子“光棍”直接翻譯為“guanggun”;美國《紐約客》中描寫關於中國大陸新一代的文章裏出現一個詞“憤青”(fenqing);還有常用詞“糾結”被譯為“jiujielity”等。中國領導人在正式演講中的口語詞“不折騰”被譯為“buzheteng”。
其次,從語言的經濟角度看,“零翻譯”恰恰促進了語言的發展。經濟原則必須以保證完成語言交際功能為前提,同時人們要有意無意地對言語活動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經濟要求的安排。也就是說,在交流過程中,人們會尋求用最簡短的語言、最省力的發音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語言的發展雖有其獨特規律,但是也和所有生物一樣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如telephone一詞,原譯為“德律風”,而現在則普遍稱為“電話”。“零翻譯”現象的盛行,可以說是自然的選擇、人們的選擇。對外開放的深入和信息化時代的大潮,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零翻譯”的詞彙,雖然推進了文化的發展,但同時也對我國的翻譯事業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是全盤西化,還是洋為中用,也許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判斷。就目前的發展趨勢看,“零翻譯”打破了語言之間的封閉的狀態,促進了語言之間的滲透和交流。“零翻譯”不是“不譯”,更不是為譯者尋找借口,而是一種探索中的翻譯方法。
參考文獻:
[1]董洪亮,曹玲娟,鞏育華.“零翻譯”何以大行其道[N].人民日報,2014-4-25.
[2]金豐文.留住我們語言的根[N].人民日報,2014-4-26.
[3]王玉寶.為何對漢語危機嗤之以鼻[N].浙江日報,2014-4-30.
[4]邱懋如.可譯性及零翻譯[J].中國翻譯,2001(1):24.
[5]趙明,王慧娟,呂淑文.關於零翻譯的若幹問題探討[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6]羅國青.零翻譯初始規範形成的描寫研究[J].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