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倫坡《厄舍府的倒塌》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及美學體現(2 / 2)

三、超自然

超自然的恐怖是愛倫坡刻意追求的。愛倫坡的小說中經常會出現凶宅鬧鬼、死屍複活等超自然場景,這是他慣用的表現恐怖效果的手法。“他的作品的特征是描寫超自然的恐怖、神秘和死亡、殘忍和宿命,情節富於戲劇性,注重細節描寫,突出小說中的氣氛和效果”。在《厄舍府的倒塌》中,故事不斷使讀者感受到古宅具有超自然的特性。“整個古屋及周圍的地區籠罩著一種特有的氣氛。古屋外表生滿了苔蘚,屋簷上蜘蛛密布,古屋雖十分完好,但他感到古屋的每一塊石頭似乎都要粉碎,隻不過有一種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把這些石頭團係在一起,使之不至於坍塌”。愛倫坡把無生命的物體描述得栩栩如生,目的是利用這一超自然成分使故事更恐怖、更扣人心弦。尤其對瑪德琳複活場景的描寫更令人心驚肉跳:當“我”給羅德裏克讀《瘋狂的特裏斯特》時,我先後聽到了三次奇怪的聲響,它們與故事裏描述的聲響驚人一致。這三次聲響分別是瑪德琳砸開棺材、推開鐵門和順著地窖爬行發出的,每一次發出的聲響都挑動著讀者的聽覺神經,讓人緊張到快要窒息,使讀者對恐怖的審美體驗達到了極致。

四、結語

愛倫坡的小說中充斥著恐怖、陰森、淒慘,但是他的作品不意味著消極。他用獨特的方式營造恐怖氛圍,運用象征手法和超自然場景描寫渲染出恐怖陰森的氛圍,展現故事情節及恐怖的氣氛,從人的心靈深處出發,吸收了哥特式小說的精華部分,並將之融入自己的寫作手法中,使讀者深陷其中,感悟恐怖之美。愛倫坡畢生致力於探尋人類心靈的隱秘,試探人類心理的承受極限。愛倫坡筆下的“美”往往與“恐怖”共生並存,甚至到了無美不恐怖的程度。他要表明的美不是一種性質,而是通過其藝術創作使讀者產生一種由恐懼帶來的強烈的愉悅感,讓讀者樂享其中。

參考文獻:

[1]陳良延,徐汝椿.愛倫·坡短篇小說集[C].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2.

[2]曹曼.追求效果的藝術家——愛倫坡的《厄舍府的坍塌》[J].外國文學研究,1999,83(1):88.

[3]劉俐俐.《厄舍府的倒塌》的現代闡釋[J].外國文學研究,2003.

[4]於薇.坡小說中的懸念與象征[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

[5]朱振武.愛倫坡的效果美學論略[J].外國文學評論,2007(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