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科學也是藝術
關注
作者:梁偉
2002年,在法國生命科學界做得風聲水起的周琪決定放棄法國農科院的研究組,放棄法國綠卡回國工作了。這在當時的法國農科院,尤其在旅法的華人科學家和留學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同年10月,周琪在回國前接受《歐洲時報》采訪時說:“回國後的工作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這是正常的,困難永遠都是存在的,要發展就要麵對,不論誰去克服,總要有人去做。回國服務不僅僅要順應社會的發展,也有責任主動地去改變社會。我們現在得到的已經幾十倍、幾百倍於我們的前輩了,沒有什麼需要抱怨的,如果能以自己多年的積累為社會做一些貢獻將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即使失敗了也是一件有價值的工作,至少可以為後來者鋪墊一個繼續前進的階梯。科學是無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創新性的科學成果也是有祖國的。作為科學家有責任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
十二年一個輪回,當年這個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精神回到中國科學院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了?
記者日前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年的回顧活動中又見到了周琪,作為當年最年輕的百人計劃入選者,周琪已經成為中國科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的首席科學家,盡管已經斑白了鬢角,卻豪氣依舊。周琪說:“過去十年間中國科學家對國際幹細胞研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已經成為國際幹細胞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不僅僅有許多重大的科研成果不斷湧現,中國積極倡導、推動的國際幹細胞行動計劃、國際臨床級幹細胞庫及臨床級幹細胞標準,以及人類胚胎幹細胞轉化應用的規範與標準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是先行者”
1987年,17歲的周琪參加高考,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從小對建築設計情有獨鍾的人,最終選擇了生命科學,多年後不僅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克隆大鼠、還成為第一個不通過克隆技術得到健康的無性繁殖動物的人。
周琪說自己原本是怕老鼠的人,為什麼會選擇這一學科,理由隻有一個,當年高考有一道時事政治題:生物技術是21世紀四大新興技術之首。所以,在高考填報誌願時,他沒有絲毫猶豫,就選擇了第一次在東北農業大學設立的生物工程專業,這是中國最早設立的生物工程專業之一。
進入東北農大,周琪有幸聆聽到很多著名教授的教誨,這裏麵就有後來成為其導師的東北農大生物工程專業的奠基人、組織學與胚胎學國家重點學科的創始人秦鵬春先生和他的學生譚景和先生。
而在周琪的記憶裏大學生活簡單而美好,“我們是這個專業的第一屆學生,是先行者,曾遇到很多困難,老師也是和我們一起在摸索中前進。不僅課程很多,而且老師一直堅持用英文原版書教學;還有很多的實驗課,這些實驗都不是走過場的實驗,都是有問題、有設計、有結論的係統工作。大一結束,這個班級就已經把大學四年的學分都修完了。除此之外,老師們每天帶著大家早上一起跑步,帶著大家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有時還有繁重的體力勞動。現在再回到校園,當年同學們開的路已經不複存在了,親手建成的動物實驗站已經被林立的高樓所替代,但大家還清晰地記得那些環繞著教學樓挺拔的行道樹都是誰栽的,我們的班級活動經費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賺來的。我們班19個同學,10個男生,運動會、籃球賽、辯論賽、演講賽,我們都是獲得最好的名次,生物工程係就是學校的一道風景。”
在周琪的大學生物化學老師、現東北農大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蒼晶的印象中,周琪大一、大二時,寒、暑假都不回家,天天泡在植物學、微生物培養、胚胎工程等實驗室裏。“那個年代,像周琪這樣主動進實驗室工作的學生很少。他在大學三年級就已經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
許多校友都記得當年周琪在校園裏忙碌的身影,這個擔任多屆學生會主席、研究生會主席的風雲人物在大學四年中科研方麵也碩果累累,周琪的本科論文和相關文章成為東北農大最早的由本科畢業生發表的國際期刊論文之一。之後他選擇了組織學和胚胎學專業繼續深造,跟隨秦鵬春先生和譚景和教授繼續開展發育生物學的研究,尤其是細胞核移植的工作,先後在國內較早地完成了綿羊、豬的克隆胚胎,並率先在東北三省獲得了胚胎細胞克隆兔。
從東北農大博士畢業後,周琪選擇到他心中的中國動物克隆研究聖地——由童第周先生創立的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深造。在那期間,周琪出版了《神秘的克隆》一書,被列入“中國科學家向公眾推薦的九十三本(套)二十世紀國內外科普佳作”中。
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度過兩年博士後生涯之後,他前往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INRA)分子發育生物學部。這個實驗室既是世界遺傳學研究的知名實驗室,又是世界上最早獲得體細胞克隆牛的實驗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