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慶陽市地企融合的問題
1、油田企業持續增效與地方經濟的社會發展相對滯後不適應。慶陽豐富的油氣資源在40多年的開發進程當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帶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縣困民貧”的狀況沒有得到改變,資源開發與促進老百姓增收之間的“橋”的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2、現有政策環境與地企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不相適應。慶陽與延安、榆林同是革命老區,同處鄂爾多斯資源富集區,但多年來在資源開發中表現出極大的不平等性。中石油與甘肅省簽訂的“11.14”紀要則規定:“地方不劃區開采、不鑽井、不占油井,不允許其他部門和單位參與或組織石油開采活動”,慶陽每年僅僅得到3萬噸的扶貧原油,1999年長慶油田將提供的扶貧原油按當年的價格變成原油價差,長期以來一直未調整,使得地方實際收入逐年相對減少。除此之外慶陽地區還要承受資源開發對於當地環境的巨大生態破壞。
3、現有地企溝通機製與地方參與資源開發的迫切願望不相適應。目前,在慶陽境內涉油生產加工的長慶油田公司、川慶鑽探公司、華北油田分公司、慶陽石化公司等4戶企業,均是中石油、中石化的下屬單位,其所有重大投資一律由中石油、中石化決定,企業缺乏自主權,地方沒有話語權和參與權。慶陽市與涉油企業的重大投資項目、地企合作事宜,直接與中石油、中石化銜接溝通存在較大困難,隻能由省級單位與其協調,地方的合理訴求得不到傾聽和解決。
五、針對慶陽地區特殊性所給的政策建議
1、設立長慶油田隴東分公司。借鑒中石油與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的做法,地企共同研究在慶陽市注冊設立長慶油田隴東分公司,按屬地繳納稅費,從根本上解決長慶油田公司在甘部分數據不能納入地方統計,影響慶陽乃至全省工業經濟、GDP總量和增速以及財政收入的問題。對慶陽境內從事石油鑽采、配套服務的企業,在開發地注冊登記,實行屬地化管理,避免企業產值、利稅流失等問題。
2、對慶陽境內石油開采企業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根據2006年出台的《甘肅省石油勘探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中關於“建立油田開發生態環境補償機製”的規定,地企雙方共同研究,向國家有關部委和中石油彙報爭取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的政策。
3、加快慶陽石化擴能改造。盡快啟動實施慶陽石化600萬噸擴能改造項目前期工作爭取 2014年投產運營。同時超前開展再新增500萬噸煉量項目前期工作,到“十二五”末原油煉化能力達到千萬噸,實現境內原油全部就地加工,提高對地方發展的貢獻率。(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廣舜. 建立新疆油氣資源開發的財政補償機製的思考[J]. 實事求是, 2007, 5: 011.
[2]呂南,蔡靜,彭倩. 四川油氣產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J].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3(003): 70-73.
[3]員偉征. 油氣開采對農田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及治理策略[J]. 中國農業信息, 2012 (12).
[4]李學林,杜宗良. 石油產區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建設[J]. 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09, 29(4): 12-14.
[5]《甘肅省石油煤炭開發生態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
[6]《王義在全市油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會議上的講話》2006,(3)
[7]周強《深度開發優勢資源、創建綠色生態文明》的講話2010,(4)
[8]《慶陽市人大常委會關於油區生態環境的報告》 2009,(5)
[9]《甘肅省石油勘探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注解
①《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集團簡介》
②《慶陽市循環經濟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