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足千秋
書屋講壇
作者:關永禮
一
《永樂大典》是一部大型類書,彙集了明永樂年間之前的圖書七八千種。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就有修纂一部新類書之議,因故未能施行。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變”,奪得其侄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改元永樂。為彰顯文治聿興,籠絡人心,消彌朝野私議,永樂元年(1403),心患世譏慚德的明成祖朱棣下令解縉等人編纂一部大型類書,“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修輯一書,毋厭浩繁”。解縉等人奉命編纂,次年編成進呈,賜名《文獻大成》。朱棣覽後,未饜其心意,認為“所纂尚多未備”,於永樂三年(1405)敕命姚廣孝、解縉等人重修,勞三千之眾,綿曆四載,參照元人陰幼遇《韻府群玉》、錢諷《回溪史韻》體例,以《洪武正韻》為綱,“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將自古以來書籍整段整篇,甚至整部一字不易地全部抄錄,“直取全文,未嚐擅減片語”,保存了古書的原貌,輯錄了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典籍,許多不見存於後世的佚文秘典賴此得以流傳。永樂五年(1407)進呈,朱棣甚為滿意,撰序雲“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旁搜博采,彙聚群分,著為奧典”,賜名《永樂大典》。次年全書抄成,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和目錄六十卷,分裝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凡三點七億字,堪稱宏篇巨帙,曠世大典。
《永樂大典》修成,清抄的正本藏於南京文淵閣東閣的下閣。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永樂大典》正本移置京城,暫存左順門北廊。正統六年(1441),移入文樓,深藏中秘,緘縢扃鐍,外廷無從得見。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宮突遭回祿,大內午門、奉天門及三殿火勢連綿,文樓地近三殿,情勢危急,對《永樂大典》鍾愛殊深的世宗朱厚熜一夜連下四道禁令,親自督責命人從文樓中搶運出《永樂大典》。嘉靖四十一年(1562),世宗朱厚熜擔心《永樂大典》孤本易損,下令重謄《永樂大典》副本一部,貯於他所,“兩處收藏,以備不虞”。至隆慶元年(1567),六曆寒暑,重錄竣功,其內容、格式、裝幀與正本一般無二,令人歎為觀止。副本《永樂大典》歸藏於嘉靖十三年(1534)建成的皇史宬內。《永樂大典》修成後,臣僚曾有鏤版鋟梓之議,因工費浩繁而未果,終成虛願,成為“藏而不流”的皇家秘貯。至明亡,《永樂大典》正本不知所蹤,杳如黃鶴,成為一大謎案,由於有關正本歸貯的記載隱晦難明,引起後人種種推測,以至有毀於明末清初南京、世宗殉葬於永陵、藏於皇史宬夾牆內、焚於明清易代之際、毀於清朝乾清宮大火等諸說,眾喙紛紜,至今尚難定讞。《永樂大典》副本清初移置翰林院,其後屢經館臣監守自盜和兵燹火厄,加上外國人劫掠,至今僅存四百冊左右,星散於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三十多個公私收藏家手中,成為珍貴的曆史遺存,難以求覓的稀世之寶。
二
《永樂大典》保存了我國十四世紀以前的典籍文獻,其中多宋元及明初之書,極具版本價值,且多後世佚文秘典,可見《永樂大典》對保存佚書的獨一無二之功,因此有“遺書淵藪”之稱。明萬曆年間,重修《文淵閣書目》,《永樂大典》所收之書已“十不存一”。清康熙年間,徐乾學修《一統誌》時,更是“寥寥無幾”。
早在明隆慶年間,高拱、張四維等人參與重抄《永樂大典》,張四維就從中輯出《名公書判清明集》和《折獄龜鑒》。《名公書判清明集》輯宋、元人之案牘判語,分類編次,有南宋刻本(殘本)和明隆慶三年(1569)盛時選藍印本傳世。《折獄龜鑒》,南宋鄭克編撰的案例故事集,因五代和凝父子《疑獄集》未盡詳備,遂采摭正史、傳記、墓誌、筆記中有關偵查破案、司法鑒定、辯誣雪寃、審斷疑獄等案例,補苴遺缺,分載於二十門類,如龜決疑,如鑒燭物,書名意謂此書是判案決疑的一麵鏡子,有明輯本、《四庫》大典本《折獄龜鑒》傳世。
早在明代,《永樂大典》修成後就有散失,據汪康年《雅言錄》,翰林院編修楊慎有竊書行為。另據張岱《陶庵夢憶》、《石匱書》,其祖孫曾在執掌禁中書庫的胡氏家中親見私竊攜歸的《永樂大典》正本二三十冊。入清以後,《永樂大典》副本散失十分之一,有識之士始有從《永樂大典》中輯佚書墜簡之議。康熙三十二年(1693)以前,徐乾學首倡其說,有校輯其書之意而未能實行。康熙五十年(1711),查慎行等人奉敕撰《佩文韻府》,擬奏請翻閱《永樂大典》,因卷帙繁穰,恐致損汙而其事遂寢。雍正年間,開三禮書局,《永樂大典》從皇史宬移入翰林院,李紱、全祖望得窺其書,從中輯得佚書十四種,惜今皆不傳。全氏是注重從《永樂大典》中輯佚方誌的第一人,後世學者踵武者頗多。
乾隆三十七年(1772),修纂《四庫全書》,下詔征求遺書,“古今來著作之手無慮數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時采集,彙送京師,以彰稽古右文之盛”。由此廣開獻書之路,發中秘之藏,延攬群儒,妙選通才,彙萃都下,邵晉涵、周永年、餘集、戴震、楊昌霖被薦入館,時人美稱其為“五征君”。安徽學政朱筠奏呈《謹陳管見開館校書摺子》,論搜求遺書,條奏《永樂大典》內多古書,請開局從中輯佚,各自為書。於敏中力讚其說。次年,詔設《四庫全書》館,由此興起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佚書的高潮,眾多古本、善本沉晦千百年者,至此重見天光,複存於世,先後簽出一千一百三十五種佚書,後經散佚,收入《四庫全書》者三百八十八種,存目一百二十八種。其中對鬱堙沉晦數百年的《舊五代史》的輯佚尤為世重。
《舊五代史》為邵晉涵輯佚。邵晉涵(1734—1796),字與桐,一字二雲,自號南江,浙江餘姚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進士,經劉統勳薦入翰林,入館監修四庫書。他與戴震各以史學、經學享名當時。他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多部,以《舊五代史》最為著名。《舊五代史》又名《五代書》、《梁唐晉漢周書》,北宋初年由宰臣薛居正領銜監修。其後八十年左右,歐陽修私撰了一部《五代史記》,為區別二書,稱前者為《舊五代史》或“薛史”,後者為《新五代史》或“歐史”。《舊五代史》取材梁、唐、晉、漢、周五代實錄,又以範質《五代通錄》為藍本,曆時十八個月修成。歐陽修不滿《舊五代史》文筆平淡卑弱,敘事冗雜,遂自撰《新五代史》,取材除《舊五代史》以外,還有宋人關於五代十國的史料雜著,且用筆記、小說的材料,“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歐陽修以一代文宗,筆致紆徐婉轉,有峰回路轉、風行雲展之妙,文筆雖簡,但敘事過於疏略。北宋時,“薛史”、“歐史”二書並行。南宋後期,“薛史”流行漸衰。鑒於南宋獨行“歐史”,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下詔:“新定學令內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歐陽修所撰”。“薛史”由此漸湮不傳,元、明以來罕有援引其書者。幸有明內府本存世,見《文淵閣書目》,得以抄入《永樂大典》。清初黃宗羲二老閣尚藏有其書,黃氏身後火災,所收入之書失去大半,所藏《舊五代史》渺不可得。至乾隆時,此書已佚。邵晉涵從《永樂大典》各韻中所引“薛史”,甄錄排纂,會粹編次,得十之八九,又旁采《冊府元龜》、《太平禦覽》、《資治通鑒》、《通鑒注》、《新唐書》、《舊唐書》、《通鑒考異》、《五代會要》、《契丹國誌》、《北夢瑣言》、《太平廣記》、《玉海》、《職官分紀》、《夢溪筆談》、《錦繡萬花穀》、《記纂淵海》、《青緗雜記》等數十種書籍,裒然成編,共一百五十卷,使《舊五代史》晦而複彰,散而複聚。又把陶嶽《五代史補》、王禹偁《五代史闕文》等部分內容,按裴鬆之注《三國誌》之例,分附於《薛史》相關文字之後,並把館臣整理此書所作的考辨、校勘按語附於正文之後,有禆研讀。乾隆四十年(1775),《舊五代史》進呈,《進舊五代史表》中稱“有薛史以綜事跡之備,有歐史以昭筆削之功,相輔而行,偏廢不可”,奏請“刊諸秘殿,頒在學官”。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印殿本,成為正史“二十四史”之一,乾隆特撰禦製詩《題〈舊五代史〉八韻》:“上承唐室下開宋,五代興衰紀欲詳。舊史原監薛居正,新書重撰吉歐陽。泰和獨用滋侵佚,永樂分收究來彰。四庫蒐羅今製創,群儒排纂故編償。殘縑斷簡研摩細,合璧聯珠體裁良。遂使已湮得再顯,果然紹遠藉搜旁。”
《舊五代史》殿本刊刻傳世後,又有翻刻殿本的湖北官書局刻本、五洲同文局石印本、新會陳氏刻本等傳世。以《四庫全書》稿本為底本的有民國十年(1921)豐城熊氏影印南昌彭氏藏本。以四庫館臣原輯本為底本的有民國十四年(1925)吳興劉氏嘉業堂刻甬東盧氏藏本。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商務印書館刊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曾重金懸購,終未得到傳聞中存世的金代刊本,《舊五代史》即以劉氏本影印。後世對《舊五代史》的輯補增益工作從未中輟。陳垣先生治五代史多年,於1937年和1963年分別發表《〈舊五代史〉輯本發覆》、《〈舊五代史〉輯本引書卷數多誤例》,他根據《冊府元龜》及傳世《永樂大典》所引“薛史”原文一百九十四條比勘輯本,揭出館臣出於避忌,有意刪改“薛史”原文,歸結列出十類:忌虜,凡“虜”字必改為“敵”或“契丹”;忌戎,“戎王”改為“契丹”或“契丹主”;忌胡,忌夷狄,忌犬戎,忌蕃忌酋,忌偽忌賊,忌犯闕,忌漢,忌雜。凡有所忌,或改或刪,主要在於防止和泯滅漢民族的民族思想。證以“故老相傳,殿本薛史,曾經改竄”,空穴來風,其來有自。考察殿本《舊五代史》將《永樂大典》、《冊府元龜》等書卷數盡行刪去的做法,原因在於所注引書卷數多誤,《四庫全書》成書期限迫近,難以複檢,索性刪去,可見當日館臣的粗疏。孫楷第在《評〈舊五代史〉輯本發覆附薛史輯本避諱例》中高度評價陳氏:“其書開示義門,為吾國近年來最重要之史學撰著。”高步瀛在《陳援庵先生六十壽序》中盛讚陳垣先生校勘《舊五代史》的功績“稽其同異,綴其闕殘”,堪為治史模楷。陳垣先生最早提出對輯本進行校訂,最終未能遂願。2005年,複旦大學出版陳尚君著《〈舊五代史〉新輯會證》,對新輯佚文重加編排,在最大程度上恢複“薛史”原貌。附存五代實錄、會校諸本,附注於《舊五代史》相應文字之下,頗有文獻價值。此外,胡文楷撰有《薛史〈王仁裕傳〉輯補》、張升《〈舊五代史〉輯補》等均對《舊五代史》輯本有所補輯。陳智超《論重新整理〈舊五代史〉輯本的必要與可能》剖析館臣輯本得失,提出重新整理《舊五代史》的看法。陶懋炳、郭武雄、王賡武等人均對《舊五代史》輯本有考析、證補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