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曆一千五百整
據西天取經,唐玄奘帶著四徒弟歸來已經過去一千五百年,新曆,也是從那時候算起。
清風山位與大唐東邊,山上皆是參天古樹,雲霧彌漫,風景委實不錯,就是冷清了些。
這山位置較為偏遠,離那最近的大唐城池也有百裏路途,加上沒有官道通往,山路又崎嶇不已,所以罕有人煙。
但在這清風山中,卻坐落著一間不小的道觀。
道觀名為清風二字,取得也是這座山名兒,占地半畝,雖然寬闊,但人卻隻有兩個,一個是修的些許法術的老道張風散,一個是僅僅隻有五歲年紀的道童張秋木,一老一小在這道觀中相依為命,從不下山,也不問世事。
雖才三月,但今日卻是個大熱天,山上頗為涼快,清風拂過,亦有美景相隨,好不快哉。
老道張風散換上農衣,拿著鋤頭走出道觀,去耕那一畝三分地。
避世避俗的山門,雖是道觀,但也從未見過什麼人前來送點香火錢。所以隻能自給自足。
至於原因嘛,除了位置偏遠之外,還要加上這道觀裏也不拜什麼尋常的三清四禦,僅僅隻拜一座猴子石像,也就是成佛後的孫悟空。
道觀拜佛?這是個什麼說法?
張風散自己都不明白緣由
還記得許多年前亦有一大唐官員偶然路過此地,便欲前來祭拜一番,剛一進觀內,就看見那孫悟空石像,直接皺起眉,拂袖離去。
走前留下一句,“你一個道家道觀,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不去拜,去拜一個佛家的猴子?”
張風散對此也是苦笑不已,有口難言。
這猴子石像擺在這裏不知何許年頭,從小便有,隻知他的祖師在道觀的青石台階上留下了一條祖訓,不管如何,就算是道觀沒了,也不能讓這猴子石像損壞分毫,每日還要真心參拜。
原是祖訓,墨守成規的張風散自然不敢違抗,
既然沒人送香火錢,所以老道每到這春季時節就去山上耕種點蔬菜果實,以免往後遭餓。
小道童張秋木跟在身後,許是受冷,重重打了個噴嚏,隨後抹了把鼻子,糯聲道,“爺爺,你說大聖去那白骨精洞窟後發生了啥呀?”
張風扛著鋤頭,岣嶁著身子走在前方,笑道,“昨晚不是與你講過麼,怎的又忘了?”
張秋木在後抽了抽鼻子,委屈巴巴,“師父,你講著講著我就睡了,前半段我聽得入迷,哪兒知道聽到後半段就睡了嘛。”
老道張風散搖頭失笑,隻是道,“今日先隨我把活幹完了就與你講。”
張秋木頗為懂事的點了點頭。
道童張秋木是張風散收養的。
在一個寒風淩厲,大雪紛飛的冬天,繈褓裏的張秋木被放在大門前,張風散左顧右看也未尋到他父母的蹤跡,雖疑惑,但終歸是不能讓嬰兒在這寒風中凍著,便把他帶到觀內,一直養著,這一養,便是五年。
現如今張秋木已經五歲,少有哭鬧,卻出奇懂事,現在便已能幫老道士不少忙。
隻見他身後背著小斧頭,手中提著樹枝條編織的籃子,裏麵放著些野果及一些麵餅。
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很晚才能回道觀,吃食需隨身帶著。
籃子是道童編的,野果是道童摘的,麵餅是道童揉的。
懂事不說,又如此聰穎,張風散這年過半百的孤單老道自然更是打心眼兒裏疼愛。
鴉雀在陰雲下嘶鳴不止,奏著不詳的謠曲,它們從天空極速掠過,劃出一條筆直的白線。
張風散皺了皺眉,這大清早出門聽見烏鴉叫喚可不是什麼好事兒。
隻見老道士閉上眼,直接掐指,並不停變換,口中念念有詞。
他祖上傳下來不少法術,張風散雖學不全,但終歸是掌握了點,這預兆福禍的法術也在其中。
隻見張風散掐指算了半響,最後歎了口氣,果真是老了,連這種最基本的法術竟也用不靈光了。
他什麼也沒算出來。
就在他感歎自己垂垂老矣之時,低頭瞥見了正賣力行路的張秋木,張風散老臉又笑成了一朵花,還好,還好,我這乖徒兒天資聰穎,我張風散也算是後繼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