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甘蔗循環經濟發展模式(2 / 3)

通過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甘蔗—蔗稍青貯氨化—養牛—沼氣池—沼渣(液)還蔗-套種其他作物”的循環模式,各個生產環節和甘蔗產業鏈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循環經濟體製,既能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減輕或避免對環境的破壞,又能增加資源的可利用量,最大限度地釋放資源潛力,既能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擴大生產門路、增加就業的社會效益,又能產生良好的生態與環境效益。

4.調整與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培育、壯大甘蔗產業,形成自立發展動力。

農業循環經濟是在農業初級產品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布局區域化、管理社會化、加工現代化、流通網絡化基礎上運轉的。耿馬縣48%的財政收入來源於蔗糖產業,甘蔗種植惠及全縣2.2萬農戶10.2萬人,是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長期以來,由於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的製約,甘蔗科技比較落後,甘蔗生產經營粗放,嚴重影響了蔗農的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本項目通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甘蔗產業結構、布局進行調整、優化,培育、壯大甘蔗主導產業,綜合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生產管理技術水平,通過示範、科技培訓及突出研究解決生產環節的核心技術,建立與主導產業相適應的甘蔗生產基地,並運用農業循環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促進製糖加工,以及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從而增強農業自我循環、自我積累、自立發展的動力。

二、甘蔗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必要性分析

1.實施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耿馬縣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富民強縣的需要

進入二十一世紀,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後,以提供原料型初級產品為主的農業結構與變化的市場需求不適應,農產品銷售難、價格下跌、農業產業收入減少的狀況越來越突出,農民增收速度減緩。因此,如何實現農業增效已成為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耿馬縣是一個集“邊、山、少、窮”為一體的農業縣,就其熱區資源優勢、生態條件和目前的技術水平看,特別適宜甘蔗種植業和加工業的發展。蔗糖的基地化生產,既充分利用了耿馬縣自然優勢,又是農業實施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有效途徑。

2.本項目實施發展“甘蔗—蔗稍青貯氨化—養牛—沼氣池—沼渣(液)還蔗”模式的農業循環經濟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對農業采取掠奪性經營,使農業生產麵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其實質是一種資源一產品一廢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其特征是三高一低,即資源的高投入、產品的高產出、汙染物的高排放、物質和能量的低利用,是一種不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其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是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生態破壞;二是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等,汙染了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畜產品;三是畜禽養殖糞便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汙染;四是農作物秸稈焚燒造成了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五是殘留地膜對土壤環境造成汙染;六是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消費帶來的廢渣、廢水、廢氣造成了環境汙染等。如果不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高度重視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並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農業生產將受到製約,農民健康將得不到保障,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將被動搖,“三農”問題的解決也就無從說起。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踐一直是我國全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追趕發展循環經濟的時代大潮,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於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發展以循環經濟為中心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可行途徑。同時,現代常規農業所麵臨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資源耗竭的問題也有待於運用循環經濟原理與方法來解決。

要解決農業發展的問題,必須用係統的觀點、協調的理念,從城鄉統籌發展的大背景、大框架來思考、研究和謀劃對策,農業循環經濟正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以集約經營管理和綠色生產為重點的發展模式,將清潔生產和廢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已成為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實施循環經濟,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耿馬縣48%的財政收入來源於蔗糖產業,甘蔗種植惠及全縣2.2萬農戶10.2萬人,是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黨政一把手抓科技,圍繞科技興農、科技興工、提高勞動者素質三個重點,做到六個結合:與扶貧攻堅結合、與財源建設結合、與基地建設結合、與產業機構調整結合、與培育龍頭企業結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

依靠科技進步,引進和示範推廣先進技術,建立甘蔗示範基地,大力發展“甘蔗——蔗稍青貯氨化——養牛——沼氣池——沼渣(液)還蔗”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培育和開發耿馬縣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在全縣範圍內建立“甘蔗——蔗稍青貯氨化——養牛——沼氣池——沼渣(液)還蔗”模式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推動項目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