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在阻礙國企改革
卷首語
作者:鄧聿文
國企改革是一項世界性難題。盡管中國改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但仍不能說已經找到了一條破解之路。混合所有製改革也是這個探索的階段性目標,而不會是終點。
中國國企的“混合所有製”改革終於姍姍來遲。
7月15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了央企“四項改革”試點名單,分別是,中央企業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中央企業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試點,中央企業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試點,向中央企業派駐紀檢組試點。
混合所有製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國企改革方向,現在大半年過去了,國資委才小心翼翼地推出這個試點方案,可見對混合所有製的改革是很謹慎的。
國企改革是一項世界性難題,盡管中國改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但仍不能說已經找到了一條破解之路。混合所有製改革也是這個探索的階段性目標,而不會是終點。
嚴格來說,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搞過混合所有製,即公私合營,當然今天的混合所有製帶有自身的一些特點,這與國企改革的目標有關。今天國企改革主要有兩個政策目標:一是改善市場結構,完善市場體製,使之更具競爭性和效率,使市場建立在更為公平的基礎上;二是使國有資本更好地惠及國民。為實現這兩個目標,國企改革就必須從目前的“管人、管事、管資產”轉向以“管資本為主”,實現對國有資本的監管模式轉變。
目前來看,下一步國企改革,在大型企業方麵,多通過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製方式,改造成控股公司;在中小國企特別是虧損國企方麵,則主要通過重組、聯合、出售等方式放開搞活。鑒於全國國企虧損麵達35%,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改製出售即私有化預計會大力推進,但大型企業的改革會比中小型企業慢,中央企業的改革會比地方國企慢。在這一過程中,國資監管模式的轉變和政企能否得到有效分離,是存疑的。這源於國企改革存在四大阻力。
第一個阻力是觀念上的。三中全會雖然作出了相關決定和部署,這使得觀念上的阻力比過去會有很大減輕,但不會完全消失。對於反對國企改革的人來說,國企特別是中央企業和地方大型國企,是中共執政的經濟基礎,改革國企,使國企股份化和私有化,會損害國家對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最終控製權。另外,他們還認為,國企市場化其實就是國企私有化,是搞垮國企的一塊遮羞布。這兩個觀念上的阻力,造成過去10年國企改革停步不前,今後也會不時出來擾亂改革。
第二個阻力是利益上的。相關部門是否真心支持改革,主要看改革是加強還是削弱部門的利益。鑒於國企依然保留著與政府的固有組織紐帶,企業的主要生產要素仍有賴政府給予保障。這使得國企成為當今中國經濟中一類特殊的“政治關聯”企業。憑借這種政治性紐帶,國企享有著非國企難以企及的超經濟性競爭優勢。
第三個阻力來自內部人控製。所謂內部人控製,也就是組織部門和監管部門所選定和派駐的國企經理,利用信息優勢,最終把企業變成他們控製下的企業,黨和政府其實難以監督。目前,國企經營者追求績效和盈利的動力主要源於短期化的年度績效激勵和任期績效激勵機製,針對企業高管人員的法治化問責體係和有效的職業經理人選任機製都未真正建立起來,國企經營層仍然缺乏追求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更缺乏將企業建成“百年老店”的敬業精神。所以,如何解決由於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國企內部人控製問題,仍是國企改革不可回避的問題。
除了國企和與國企有利益關聯的部門對改革有抵觸外,還有一個阻力,是民企或民間資本對參與國企改革興趣不大。因為擔憂國企在改革後可能“換湯不換藥”,作為小股東的民企,害怕進入壟斷行業之後其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即使控股,把企業搞好後,也隨時存在被政府部門找個理由趕出去的風險。民企過去在“國進民退”中常受到此種不公正待遇,至今讓企業家們心有餘悸。在中國民企的發展與成長過程中,總體而言,環境不是很“友好”,尤其在部分地區和某個時期,一些民企同政府存在著“緊張”關係,他們在參與國企改製中,背上了侵吞國有資產的罪名,最後鋃鐺入獄。
因此,三中全會雖然為國企改革提出了方向性思路,但在實際操作中是否可行,並不樂觀。許多人,包括相當一部分學者對混合所有製的改革並不看好。盡管如此,國資委這次試點還是值得鼓勵的。對國企改革來說,選擇什麼樣的方案固然重要,但必須要有法製保障,同時要公開透明,改革過程要受到全社會的嚴格監督,不如此,改革很可能出現過去的錯誤,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