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空城計》
特別策劃
京戲中三國戲特多,以諸葛亮為主角的也有好幾出,這些戲中我最喜歡《空城計》。因為其餘的戲大都把他演成一個“超人”。像《草船借箭》、《七擒孟獲》、《收薑維》等戲,描寫諸葛亮算無遺策,料事如神,有著近於不可思議的智慧,至於《借東風》、《七星燈》等戲,更把他演得頗有“妖氣”。但在《空城計》中,諸葛亮卻是一個內心衝突極為強烈、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不單單是智慧的化身,不像在許多戲中那樣,隻是一個抽象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隻要指頭一捏一算,就解決了問題,而是有苦惱、有困難、感情很是激動的一個崇高的心靈。
一出完整的《空城計》要包括“失街亭”與“斬馬謖”在內,一頭一尾這兩場戲,使諸葛亮的性格更為深刻。這次譚富英唱這出戲,因為配角人手不足,沒帶“失街亭”,有幾場連“斬馬謖”也略去了,不過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戲的高潮,卻很精采地演了出來。
這戲固然是描寫諸葛亮的智謀,但我想此外還有許多意義。像馬謖這個人物,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典型。
在蜀國,馬謖是一個出名的智謀之士。據《三國演義》中說,他曾貢獻過兩個很有價值的意見。第一是在諸葛亮出師平蠻的時候,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的口號,主張設法收服南蠻的人心,否則蜀兵縱然得勝,退兵後南蠻又反,諸葛亮認為這是—個很高明的戰略思想。第二件功勞是獻反間計,魏主曹叡果然中計,罷了善於用兵的司馬懿。由於過去表現得不錯,所以諸葛亮委了他守街亭的重責。
哪知馬謖卻是個理論不能與實踐結合的教條主義者,他熟讀兵書,卻不能活用。失街亭時提出了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方針,結果“置之死地”確是置了,但不能“生”,終於把軍事要地街亭失去。正如戰國時的那個趙括,他也以熟讀兵書、誇誇其談而出名,結果長平一戰,讓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這種言過其實,隻知書本子上死知識的知識份子,馬謖正是一個代表。京戲中雖把文人的馬謖改為武將,但這人驕傲自負、泥古不化的性格,一樣很突出的表現了出來。王平勸他不可在山頂紮營時,馬謖道:“某隨丞相出兵多年,軍國大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也!”他過去的成功使他驕傲,使他失敗。有時候,成功與勝利常能成為一個人的絆腳石,這一點在這戲裏正可看得出來。
失街亭使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第一次攻勢完全挫敗,不但使過去辛辛苦苦擒夏侯、斬崔諒、殺楊陵、取上邦、襲冀縣、罵王朗、破曹真,所有的功績全部付之流水,所奪獲的軍略要地全部放棄,還險遭全軍覆沒。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蔽,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他明知己方實力不足,伐魏沒有把握,但又不得不伐,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心情,本來已是十分悲壯的。好容易一路勝利,那知在一個關鍵性的事件上重重遭到了挫折。諸葛亮聽到失街亭的消息時,不僅僅是可惜一個軍事要地的失守,還會想到王業前途的黯淡,想到實現先帝的遺忘是愈來愈渺茫,那份心情實在是十分沉重的。《演義》中描寫這時的情景說:“孔明跌足長歎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這兩句話中包括了無數失望、無數悲哀,以及深深的自責。日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先機,已伏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