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光線下,肉眼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這隻兔毫盞光潤的釉層中,有無數紅褐色流紋從盞內外口沿部的紅褐色釉層中穿越而出,如絲似縷般井然下行,上下條達。其流紋纖細而蜿延下行者形如兔毫,涓涓直下者狀似鼠須,故典型的兔毫盞有“兔毫鼠須盞”的稱謂(圖6)。有些衝勁十足的流紋偶爾會在下行過程中衝出釉層表麵,在釉麵上留下一小點紅褐色的點狀釉斑和一小段流紋後又重新穿入釉層中繼續下行(圖7)。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所有流紋一出盞內外口沿部的紅褐色釉層後,都會各自沿著自己下行的路徑流淌。它們或是蜿延下行,或是上下起伏,但相互之間都像遵守交通規則的車輛一樣各行其道,絕不互相糾纏相互溶合,看似千絲萬縷,實是井然有序。大部分流紋的下行都止於垂流釉圈,但有一部分流紋到達垂流釉圈後,還整齊地向一個共同的方向拐彎延伸(圖8)。
如果用十倍的放大鏡在側逆光的條件下觀看兔毫盞光潤的釉麵,可以在除盞內外口沿部的的紅褐色釉圈和垂流釉圈以外的釉麵上,看到不規則地分布有針尖般細小圓形但極淺的凹斑(俗稱麻子斑)(圖9)。用十倍的放大鏡觀察兔毫盞釉層中的流紋,可以清楚地看到流紋在釉層裏流淌的層次最少有上下兩層(圖10)。
這隻建窯兔毫盞還有比較典型的(窯變)光學現象。在順光的環境中,你看到這隻兔毫盞的流紋是“銀兔毫紋”(圖10)。如果換過一個角度,在側光的環境中看這隻兔毫盞,你所看到的兔毫盞流紋會成為“金兔毫紋”(圖11)。在散光環境中,你隻要隨便改變自己的視覺角度,這隻兔毫盞的流紋就會隨著你視覺角度的不同呈現“金兔毫紋”和“銀兔毫紋”互相變幻的現象(圖2、圖4)。在一些特殊的光照環境中,你隻要變換視覺角度,就能看到在這隻兔毫盞藍黑的釉層中“金兔毫”和“銀兔毫”互相變換,黑、白、藍、褐、綠等窯變色彩在釉麵上變幻、飄忽閃爍的現象(圖12)。如果把該兔毫盞置於低色溫的人造光源中或早上和傍晚太陽光色溫比較低的光照環境下,你所看到的是一隻藍黑中泛著紫紅色光的兔毫盞(圖13)。如果將該兔毫盞置於色溫偏高的人造光源中或者太陽光色溫比較高(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的光照環境下,你所看到的則是一隻泛著紫藍光的藍兔毫盞(注:光的色溫越高藍色越濃豔)(圖14)。
圖15顯示這隻兔毫盞的口沿內側有兩處明顯的“剝釉疤”。多位專家對這種“剝釉疤”的解釋是屬於建陽窯兔毫盞所常見的工藝缺陷,是因為在燒製的過程中盞和匣缽產生粘連後遭剝離所致(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兔毫盞藏品也有這種“剝釉疤”)。但筆者注意到在“剝釉疤”的釉斷裂麵下方胎釉結合處有一條隨釉斷裂麵延伸的、在高溫環境中才可以形成的黑色光滑的溶釉層。
建窯兔毫盞屬不可控的自然窯變類品種,每一隻兔毫盞都會因其胎、釉和窯變程度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窯變質量和外觀形態。這隻兔毫盞所具有的一些現象是這隻盞所獨有還是建窯兔毫盞所共有,因缺乏比較無法下結論。(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