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視線
作者:
五月的枝頭,擁擠著綠,綠成一束流韻的心聲,春已遠去,遠成一把唐詩裏的油紙傘;雨漫不經心地飄著,滴碎了初夏的寧靜,滴進我今夜的文字裏,在這樣的夜晚,我喜歡泡一壺清茶提提神。
其實,喝茶常常不隻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生活情趣,同理,收藏也往往不隻是為了收集東西,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生活品位,一種人生格調……
近來民間博物館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在三月份廣州舉辦的“中國私立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論壇”開幕式上,香港雲峰畫苑董事長、著名收藏家郭浩滿先生在發言中說道:“收藏家藏品的最終歸宿是建立私人博物館”。郭先生的發言代表了很多收藏家的想法。然而創辦私人博物館的難度又是眾所周知的,個中艱辛也是顯而易見的。
雖然民間博物館作為一項公益文化事業,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但私人博物館的館主們,大多投入得多,回報得少,顯然是件很劃不來的事情。
錦衣夜行,人所不甘。因此,但凡藏品上了規模的收藏家們,都不甘心讓自己的藏品秘不示人,都希望能與社會分享自己的收藏成果,並且也希望通過這種分享來實現自我及社會價值,於是私人博物館成了必然的選擇。那麼,如何來麵對上述的尷尬局麵呢?筆者以為,關鍵問題不在於如何建館,而在於一個藏家該如何看待建館這件事情。
在我看來,建館首先就是要量力而行,避開自己不能勝任的事情,如果一個藏家為了建館不惜債台高築,一定難有好結果,貪多求大,不是一個成熟的藏家應有的心態,事實上,隻要能實實在在地做出一點獨特的貢獻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聖經中有一個寡婦的兩個小錢的記載,說的是一個寡婦到上帝的殿裏去奉獻,別人都大搖大擺地把很多錢投在奉獻箱裏,而這個寡婦隻往進投了兩個小錢,上帝卻說: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裏,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我們大多數人的力量其實是有限的,在收藏這個領域中,我們所擁有的可能也隻有“寡婦的兩個小錢”。但當我們盡心盡力地去做好這件事情時,其意義就非同尋常了。
初夏溫潤的雨滴,把屋外荒蕪的角落清洗成一幅畫卷,讓人不禁想起陶淵明的田園。滾滾紅塵中,收藏也成為藏家們的精神港灣,是的,收藏寄托著藏家太多東西。每一個創辦博物館的人,誰不希望博物館能長久地存在下去?於觀眾有益,與社會互動?但不是每一個理想都能實現,我們願每一個藏有所成的人都能實現這種分享的願望,使個人的收藏不僅是自己的心靈綠洲和精神淨土,也能成為更多人的世外桃源。
南朝文人陸凱從江南將一枝梅花寄與長安的好友範曄,隨花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江南無所有”,江南哪裏會無所有啊,隻是所有的,那青山那綠水,那小橋古道,那奇珍異玩,都比不上這初春裏“一枝春”顯得珍貴。
其實,在浩瀚的藏海之中,任何一位藏家的畢生珍藏都會顯得很微薄,就如同一支支聊寄春意的梅花。正是因為無數的“一隻春”彙集在一起,才構成了收藏界的無盡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