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山艦的命運沉浮(1 / 3)

中山艦的命運沉浮

精華選讀

作者:何誌明

說到中山艦,相信熟悉中國現代史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1926年,蔣介石利用“中山艦事件”擴張勢力,逮捕了中山艦艦長李之龍(中共黨員),並迫使中共中央向其讓步,為其後來公然發動“清共”埋下伏筆。事件前後的中山艦到底經曆了哪些跌宕起伏的悲壯往事,值得後人去追尋。

艦名更易:從“永豐”到“中山”

中山艦的前身為永豐艦。甲午中日戰爭後,清王朝為重建海軍以加強國防,決定再次購買軍艦充實海軍實力。1910年,清政府派遣海軍大臣載洵和北洋海軍統製薩鎮冰赴日本考察海軍,在該國三菱造船廠訂造了一艘軍艦。該艦排水量為780噸,滿員編製為126人,艦身長62米,主副炮共8門,“全艦均鋼質”,命名為“永豐”號,與“永翔”號為姊妹艦。1913年,“永豐”號建造完工並交付中國,但此時清王朝的命運已經終結,故而該艦被編入北京國民政府海軍第一艦隊。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竟公然稱帝,引發國內倒袁運動。1915年,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全國軍民奮起討袁。在這個關頭,永豐艦在海軍司令李鼎新等人的率領下宣布起義,對袁世凱的帝製自為予以沉重一擊。袁死後,參加護國運動的艦隻,最後均重新回軍服役。這是永豐艦在國內政治風潮中的首次亮相。

但中國政局仍然動蕩,特別是段祺瑞上台後拒不恢複《臨時約法》。1917年,孫中山開始護法運動。在孫的勸說下,時任北京政府海軍總長的程璧光發表起義宣言,率領永豐艦等11艘戰艦南下廣州,組建西南護法艦隊。在接下來的陳炯明兵變中,中山艦甚至還成為孫中山的避難之所。

1922年,時任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兼陸軍部長的陳炯明因與孫中山發生政治分歧,他反對孫中山出師北伐而發動兵變,揚言要“炮打總統府,活捉孫中山”,並派兵圍攻孫中山的總統府。情急之下,孫中山喬裝成一個外出急診的醫生,在一個守衛的協助下突圍,來到海軍司令部,他先後登上“寶璧”“永翔”號軍艦避難,但經當時永豐艦長馮肇憲等人商議,認為永豐艦“革命基礎穩固,火力強大,比較安全”,勸說孫中山轉登永豐艦,永豐艦於是就成為孫中山的坐艦。在孫中山避難永豐艦之時,蔣介石始終護衛在側,他也由此得到了孫中山的充分信任。

在海軍的竭力支持下,孫中山指揮艦隊全力反擊陳炯明,當艦隊經過陳軍炮台等據點之時,在其密集的炮火攻擊下,永豐艦首當其衝,“連中六彈”,但在全體海軍將士的奮戰下最終扭轉了戰局。陳炯明兵敗後,孫中山重回廣州元帥府,此次蒙難中他在永豐艦上的停留高達50餘日之多。1923年8月,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登上永豐艦,與全艦官兵一起隆重紀念“蒙難一周年”活動,以此表彰永豐艦的功績。永豐艦艦長馮肇憲後因病逝世,孫中山親筆題寫了“勞苦功高”四個大字的條幅,晉升其為海軍少將,並向其家人發放撫恤金。此後,永豐艦就成為孫中山的坐艦。

孫中山去世後,鑒於孫“與該艦共危難最久”,國民黨中央及該艦諸位官兵決定將其更名為“中山艦號以垂永久紀念”。而據1925年第15期的《興華》雜誌記載,10月13日,永豐艦更名為中山艦,舉行盛大儀式,“各式要人均列席,極盛大悲壯之致(至)”。該雜誌第16期後來還對中山艦更名儀式進行了詳盡的報道,記錄下了這一盛況。該紀念活動的舉行,正式開啟了中山艦的曆史。

不久,國共兩黨之間的合作蒙上陰影。國民黨內派係分化,使得兩黨之間合作的前景變得不明朗起來。身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也開始著手準備反共,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借口海軍局代理局長兼中山艦艦長李之龍意圖將其挾持至蘇俄,而宣布廣州戒嚴並派兵將他逮捕,另外還將黃埔軍校和第一軍中的共產黨員拘捕等,此即“中山艦事件”。該次事件中,中共中央在蘇俄的影響下采取退讓政策,蔣介石乘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並最終在1927年發動了“清黨”,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由此全麵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