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士諫言

封麵秀

作者:史可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今年的政法工作會議釋放出建立稅收法定主義、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信號之後,法學界和法律界中的改革派人士都為之振奮。

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交稅。然而很多人並不了解,當前我國的稅法體係中僅有包括個人所得稅在內的3部法律,另外約有30部稅收行政法規、約50部稅收行政規章和超過5500部稅收通告,在實踐中,發揮最主要作用的是這些稅收通告。

在很多法律界人士看來,稅法體係不健全,弊端非常多,並直接導致中國稅收法律體係的整體效力級次不高。在稅收領域堅持稅收法定主義,無論對稅收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的完善,健全和優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更好地尊重和保障對納稅人的基本權利,構建和諧的稅收征納關係,都有重大的意義。

法治不完善滋生爭議

在金杜律師事務所董剛律師看來,稅收法治的完善無論是對於國內企業還是協調國際間事物上都是一個重要的保障。他表示,從稅務的執行上來講,和法律的關係很大,尤其在國際間,因為國內的法律規定和國際間的法律缺乏明確的指引,處理不好容易引起爭議。

以國稅函698號文為例,據了解,這個文件主要的原則是,一個境外公司轉讓在境外設立的控股公司和境外的特殊目的公司的股權,如果這個特殊目的公司或者控股公司下麵是持有中國公司的股權,那麼需向中方稅務機關申報,中國稅務機關會對其在中國投資的真實性做出判斷,如果稅務機關認定沒有的話,則有權對其轉讓的收益征收預期所得稅。

董剛介紹稱,2010年,國家稅務總局曾經公開一個爭議性案件。該案件中一家美國的基金公司在香港持有控股公司,該香港公司在中國境內持有49%的股權。後來該公司把香港的公司轉讓到另外一家美國公司,溢價頗豐。中國稅務機關認為這個香港公司沒有人員、沒有業務、沒有資產,完全是一個人為刻意安排的交易,所以中國稅務機關對轉讓的交易征收了1.7億元的所得稅。

在這之後,美國稅務局的高級官員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698號文是濫用條約的做法,並要求美國的企業在向其本國的國稅局進行申報和說明之前,不需要向中國的稅務機關征稅。

應保護納稅人權益

在明銳律師事務所的一位律師看來,落實稅收法定原則,不能僅僅從稅法的角度考慮,也不能僅僅從加強立法層次的角度解決問題,要從更宏大的視野,從財稅製度的改革中做一些安排,比如要破除當前對稅收法定原則嚴重的侵蝕的任務式收稅的土壤。

另外,他表示,在司法製度的改革中,要更為強調對納稅人權益的保護。在財稅改革中,所有的財稅立法都應該以更好地實現對納稅人權力的保護為目標,首先便是要加強在財稅改革中納稅人的參與度,這種參與不僅僅是立法參與,還包括在財稅政策的製定過程中,更多的吸引包括納稅人和行業協會的意見,更好的服務財稅政策的製定。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原院長張文顯也表示,財政體製改革的根本原則是要保證納稅人、保證人代會對財稅的問題說了算。法製建設的根本方向也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對國家權力說了算,特別是那些涉及到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切身利益的問題。

張文顯指出,稅收和法治都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這就要建立一個科學的、民主的財稅體製,它的最高表現、最權威的表現是憲法。他認為,財政領域、稅收領域的很多原則不僅要法定,而且要憲定,要上升到憲法高度,納入到憲法體製。法治中國建設的最終目標,也是實現憲法法治,實現黨領導的國家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