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健康新概念

健康是人類追求和探索的永恒主題,也是人類最大的財富。

隨著社會發展和各種條件的改善,人們的健康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國人民由於受到傳統世俗的影響,把健康單純的理解為“無病,無殘,無傷”。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明確地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上的一種完好狀態。”

在促進健康的努力中,人們往往依靠藥物、醫療設備和醫生,很少重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被疾病折磨了許多年,人對自己所患的疾病了解很少;把疾病和健康的全部希望和權力統統交給了醫生。實際上醫生並不是疾病康複的主體,真正的主體是自己。

WHO西太平洋地區辦事處的政策性文件——《健康新地平線》明確指出:“衛生幹預必須要以人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並且必須將重點放在有利於健康的工作上,作為人類發展的一部分。”WHO根據健康的含義還製定了健康的10條標準:

1.充沛的精力,從容不迫地負擔日常生活的付出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緊張與疲勞。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禦一般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齬牙,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