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算緡之禍(2 / 2)

待得彙報告一段落之後,崔訪捋須歎道:“今府庫豐盈,粟米堆積如山,每月進項源源不絕,臣不怕大王笑話,原郯城的庫房已經不夠用了,還虧得把都城遷來了洛陽呢。”

階下一陣哄笑,都是善意的笑,也有些不可思議。

是的,哪朝哪代新立之初,無不是財政緊張,拆東牆補西牆才能勉強過日子,而從楊彥入主郯城起滿打滿算才五年,財政上就大幅盈餘,這隻能以奇跡來形容。

刁協也道:“能有今日之成就,除大王大力發展國企,賺了錢自己花之外,容少府也功不可沒,自古以來,商稅征收因其繁瑣,估值不易,曆朝曆代無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是家破人亡之局。

如漢武帝以算緡向商賈征稅,凡二緡(一緡為一千錢)抽取一算,即一百二十文,小民四緡抽取一算,憑心而論,此稅率並不高,可結果如何?

天下皆怨,豪門巨室,傾家蕩產者不知凡己,普通百姓亦流離失所,賣兒鬻女,慘不忍睹,其根源,便是稅吏猛如虎啊!

而容少府所創增值稅之法,征收隱蔽,不擾民,不怕偷稅漏稅,不懼吏員居中克扣,若論稅率,或還高過漢武帝的算緡令,卻無人有怨,實為三千年來之創舉,臣以為,大王應重獎!“

楊彥深以為然。

實際上,他不是不想收流轉稅和財產稅,奈何征收條件不具備,如強行征收的話,各級稅吏層層盤剝,每征百錢,能上交府庫十錢二十錢就不錯了,餘者皆被中飽私囊,漢武帝算緡之禍將重現,而背鍋的是朝庭。

作為一個現代人,楊彥深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理,曆朝曆代的改革變法,不是說初衷不好,藍圖不美妙,可所有的變法者都忽略了事在人為的基本道理。

各人的私心與理解能力皆有不同,每往下傳導一層,都會有手伸進去撈,撈著撈著,政策逐層失真,層層盤剝,當傳導到基層的時候,也許連設計者自己都認不得了。

因此楊彥的施政原則是,盡量減少中間層級,充分放權,抑製官僚隊伍的滋生壯大。

這時,便把目光投向了容娥。

大殿上,滿堂須眉,就她一個女兒家,又驚又喜,還帶著難以掩飾的緊張,若是仔細觀察的話,望向自己的目中,竟有著絲火熱和期盼。

楊彥明白了,容娥算是自己的情人,雨露甘霖,也得均分是不是?於是笑道:“刁公言之有理,容少府所獻之策,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今封容少府富臨候,食邑五百戶。“

”啊!“

容娥驚呼。

富臨候不就是封在了自己的富臨縣老家麼?頗有幾分衣錦還鄉的意味,她沒料到,自己一個女子還能被封候。

“容少府還不拜謝大王?”

崔訪捋須微微笑道。

“妾……妾多謝大王恩典。”

容娥起身,盈盈施了一禮。

女人施禮和男人是不一樣的,容娥那盈盈的身姿,倒是別有一番清奇,楊彥掃視一眼,見無人反對,便笑道:“這是你應得的,不必客氣,今明國蒸蒸日上,全賴諸公同心,還望諸公砥礪前行,居安思危啊!”

“臣等謹遵大王吩咐。”

群臣紛紛施禮。

“好!”

楊彥雙手一壓,又道:“現有三件事,需要諸公商議,北邙山與洛陽近在咫尺,孤欲重修晉室五陵,不知何人可堪主持?”

群臣相互看了看,修晉室五陵分明是個閑職,修好了也沒什麼功勞可言,無非是楊彥剛掘了劉曜父母的墳,急於修晉室五陵表明自己僅為晉主報仇的姿態,並不是那種窮凶極惡的掘人墳陵之輩,同時還可施恩於江東朝庭,把仁義之名廣布江東。

憑心而論,這種差使最好是佞臣去做,但楊彥手下,掛了號的幾個佞臣都各有差使,不好再作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