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大封陶氏(2 / 2)

從來也不發言的王導,終於忍不住了,問道:“陶士行既入都輔政,那楊府君何為?”

楊彥微微一笑:“楊某不日將稱明王,以火為德,乃外國君主,不便於晉朝就職,大司徒好意隻能心領了,今次入都,已匡扶了晉室正朔,自當功成身退,還望諸公與陶公攜手,勿叫那番禺王卷土重來。“

階下嘩然!

難怪楊彥站在階上,這是以外國君主自居啊,自然不可能矮晉主一頭,王敦好歹還一步一個腳印,沿著前人的腳步按步就班的往上攀登,而楊彥更加絕決,公然反叛。

尤其是火德,火克金,這是要滅掉大晉朝麼?

漢魏晉好歹是五行相生,一脈相傳,到了楊彥這裏,直接就要克掉晉朝,群臣的神色複雜之極,鄭阿春也是麵色陣陣蒼白,如果此時身邊有兵的話,她會毫不猶豫的下令,斬殺楊彥。

畢竟五行相生是繼承的關係,真要是大晉被取而代之,最起碼她還是前朝太後,出於情理,也要被優待,但楊彥把自己置於了與晉室對立的立場上,將來下江東,便是如晉滅吳,晉朝宗室將淪為俘虜。

乍一看,楊彥自行立國殊為不智,不過站在他的立場上,也能理解,楊彥是寒門卑子出身,又未曾坐實弘農楊氏的身份,如果走代晉的道路,很多老牌士族不會服氣。

當年的司馬氏,自高平陵之變起,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壓服了各地的叛亂,可即便如此,仍有諸多士人不服,承受政治高壓,嵇康便死於那一時期,玄學也由此逐漸取代了儒學。

要是楊彥走司馬氏的道路,會更加艱難和曲折,倒不如索性與司馬家脫離關係,一了百了,以征服者的姿態君臨江東,會省了很多麻煩。

這倒是讓人理解了楊彥為何會調陶侃入都,畢竟剔除楊彥,江東能與王敦力敵的隻有陶侃了,這形同於楊彥短期內不會幹涉江東事務,江東若是能及時整合的話,未必沒有一戰之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陶侃入都好象不是壞事,隻要陶侃敢來,就形同於站在了王敦的對立麵,而各家士族也有信心壓製陶侃,誘其手下精兵為己所用。

很多想通了這個問題之後,就不再吱聲了。

“命陶瞻入都,任中領軍將軍,丹陽尹!”

”進陶夏鷹揚將軍,廣陵太守!“

”進陶琦安南將軍,廣州刺史!“

……

哪怕各士族公卿已經默許了陶侃入都執政,但朝庭對陶氏的加封仍令人膛目結舌,陶侃諸子幾乎皆有封賞,這讓人毫不懷疑,如果陶氏能挺過這一波,會於傾刻間膨脹為一席卷大晉的龐然大物,不過倒是沒有太多人擔心,陶侃的根腳連楊彥都不如,走五行相生的代晉道路,會比楊彥更加艱難。

而且陶侃克晉也幾無可能,這就是根基的問題,楊彥占了中原,有收服故土,驅逐胡虜的大義,立國名正言順,而陶侃要立國,難道立在交廣等蠻荒地帶?

因此陶侃最終的出路,隻能是各大士族手裏的一把尖刀。

在冊封了陶氏之後,楊彥沒有多留,他已經表明了自己是外國君主的身份,幹涉晉室說不過去,在各家士族承諾,聯手湊出一支近萬人的宮中宿衛之後,便帶著人馬退出了宮城,徐徐馳向城東。

沈充原有兩萬五千軍,加王應的五千石頭城守軍,在攻打楊府中,陸陸續續被滅了近一萬,之後停止攻打,改為圍困,又增加了些兵力,恢複到了三萬左右。

這時得到楊彥領萬餘輕騎趕來的消息,頓時大驚失色,雖有蘇氏的宮中宿衛近五千及時加入,兵力膨脹到三萬五,卻仍是不敢大意,一方麵加強對楊府的工事圍困,以防裏應外合,另一方麵則緊急調運大車至外圍,防止被騎兵突擊,全軍都在忙碌著。

“來了!”

突然,蘇孝向著東籬門的方向猛的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