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深夜交心(2 / 2)

這隻是田賦,租調是計資評等按戶征收,官吏能多算則多算,虛算良人家產,提高良人家貲等級,民間有歌雲:務在裒克,刻又刻之!

又所謂:桑長一尺,圍以為價,田進一畝,度以為錢,屋不得瓦,皆責資實,使得民眾樹不敢栽,土不敢墾,房屋破敗漏雨不敢加泥蓋瓦,當然了,你是建康人士,建康畢竟天下腳下,稍有收斂,而地方郡縣,民之苦,十倍百倍於建康。”

“哦?竟還有這等事?”

楊彥忍不住反問。

畢竟他生於建康,長於建康,穿越沒多久,又直接領軍去了淮北,對江南的情況並不是太了解,如荀灌所言屬實,那與之相比,北方諸多豪強所蔭佃客的日子都要比江東良人過得好。

荀灌苦笑道:“還遠不僅止於此,有很多簡直是聳人聽聞,比如折變。

所謂折變,即不按原有名目征收,而是折合成朝庭需要的錢物,有時把布折成米,有時將米折成綿,有時將米布絹折成現錢或其他實物,通常是米貴征米,布貴征布,二者皆賤,則征收現錢,所收的錢必須又圓又大。

而我朝錢幣多為私鑄劣錢,如鵝眼錢,一千錢長不盈三寸,還有更差的綖環錢,除了中間的大方孔,周邊像圍著條細線,故名綖環,此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十萬不滿一捧!

劣製錢幣常通常由普通百姓持有,為了上繳捐稅,必須去鬼市花高價兌成足值錢幣,可錢販子必然要從中取利,又幾乎由當地的豪強差遣,無形中百姓相當於多繳了一重稅。“

楊彥點了點頭,他的前生四奴偶爾使錢,使的就是劣質鐵錢,但荀灌所說的鵝眼錢和綖環錢並未見過,估計多在建康以外流通。“

荀灌又道:”另有邊遠地區的俚民,如廣州,本以農耕為業,不產銀,但陶侃自刺廣州以來,強製俚民繳銀,俚民隻能被迫到市集售賣產出,買回白銀。

由於俚民交流困難,不懂規則,在買銀時常常受欺,而山民生性樸實,吃虧不知如何申理,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雖說廣州州治番禺常有諸如林邑、扶南、訶羅縠、師子國、身毒、以及海西的陂斯、大秦等商賈前來交易,商貿活躍,確是需要金銀,但如此不顧俚民死活,著實過份了些。”

荀灌有如打開了話匣子般,把對朝庭的不滿一古腦兒的全兜了個幹淨:“除了律法規定的田賦租調,朝庭還有許多雜稅,如口錢、代役恤錢、塘丁稅、鹽酒稅、對商旅征收的關津桁埭稅,市稅和估稅、地方官府需要的雜供給、地方官到任離任的迎送錢、百姓捕魚、樵采的魚稅及山林川澤稅等等。

更過份的是,某些關津渡口竟以競價的方式出售每年的收稅權,價高者得,如石頭津,今年的包稅價是五百萬錢,多收的是自已的,總之,朝庭與各級州郡巧立名目,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尤其是州刺史及郡太守的迎送錢,動輒數百萬,還要求又圓又大!”

楊彥膛目結舌,這真是集古今中外曆朝曆代苛捐雜稅之大全,恐怕後世的諸多苛政都是源自於司馬氏小朝庭,世人隻看到魏晉風流,一尊尊名士你方唱罷我登場,於史書中留下了奪目的光輝,可是又有誰會去關心,那康平底下掩藏的累累生民白骨呢。

荀灌又冷笑道:“因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民眾寧可私賣給豪強大戶為奴也不願為良人,朝庭雖三令五申,卻屢禁不絕,又豈是草率土斷所能斷之?

實話告訴你吧,朝庭推行的土斷,不僅豪強反對,連佃客都抵製,寧與豪門奴,不與國中民,這就使得朝庭掌握的黃籍越來越少,在籍者的負擔也相應加重,同時朝庭為招攬流民,對南來的流民登為白籍,不納稅不服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