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雖老,卻可耕田!”
“是啊,願為犬馬,為將軍效勞!“
各人都紛紛表態。
其實老弱們的心態楊彥理解,肯定不排除有感激的因素,但也很可能在擔心因其衰老無用被趕走,或者回到過去驅趕為勞役,一天隻吃一頓半飽的老路上。
畢竟軍中的情況眾所皆知,真要到缺糧的時候,肯定是老弱先被放棄,他們隻希望找到活幹,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至於轉投郯城別家,那是想都沒想過。
亂世中,最不值錢的便是人命,如楊彥這樣肯供養老弱的豪強方伯,幾乎是絕無僅有,沒有人奢望離開了楊彥會獲得更好的待遇。
楊彥沉吟道:”既如此,本將先問一句,可有人識字?若是願意教授軍中幼童或軍卒讀書識字,可來本將左首,將來擇優任學官掾、郡掾祭酒、學經師及文學史等諸職,若有其他方麵的才能,亦可另行重用。“
二十多人紛紛步出,站在了楊彥左首,很多人雖然衣衫陳舊,瘦骨嶙峋,卻腰背筆挺,還有人捋著淩亂的胡須,一派士人風度。
阿玲的祖父也在,拱手道:“我等既為將軍所救,理當為將軍效勞,隻求一日兩餐飽腹,不敢多作他想。“
楊彥搖頭笑道:“因工付酬,因才施用,乃應有之義,老丈不必謙虛,對了,尚不知老丈如何稱呼。“
”老夫崔訪!“
阿玲祖父捋著須,傲然道。
“什麼?清河崔氏?”
“噢,原來是崔公,想不到也淪落至此啊!”
“是啊,真是世事難料啊,劉越石、盧子道與溫河東(溫嶠父溫襜,曾任河東太守)皆以崔氏女為妻,聽聞溫太真在江東頗有名望,想必崔公是去投奔溫太真的吧?“
”說起來,崔公還是溫太真的親舅呢!“
眾人七嘴八舌,無意中道出了崔訪的來曆,有人問道:“崔公,聽聞令侄崔悅於幽州段氏末波麾下任職,何不往幽州投靠,反跋山涉水,遠去江東?“
崔訪揮了揮袖子:“此子事胡,吾羞於與之為伍!“
楊彥肅然拱手道:”不曾料我這軍中竟潛藏高士,倒是楊某唐突了,不過還得委屈崔公再居一陣,年底楊某遣船隊回建康,可順道捎上崔公,當然,諸位若想離去,亦可與崔公同行!“
崔訪歎了口氣道:“寄人籬下縱是不得自在啊,老夫別無他求,粗茶淡飯足矣,況一飯之恩,尚須回報,若是將軍不棄,老夫願留郯城。“
”楊某何幸,他日崔公若起歸意南歸,當好生相送。“
楊彥理數周到,但也是空口白話,他不會因為崔訪的出身高就許以要職,至少先觀察一陣子,是否與自己的執政理念衝突,或者有沒有真才實學。
其他人卻是有不少都心動了,一名中年人便是問道:“將軍此言可真?年底真能回建康?”
“哼!”
阿玲冷哼一聲:“去了建康亦是寄人籬下,受人白眼,何如自己動手,換來一日兩餐?”
“我等本就是去往建康,隻是途中誤入賊子之手,你這小娘子莫要妄加指責。”
“將軍與我等有恩,他日自會回報,況我等在回建康之前亦將擔任教席,並不白吃白住!”
好幾個士人均是紅著老臉分辨,楊彥暗暗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