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掌握“謀事要實”的要領(1 / 1)

掌握“謀事要實”的要領

隨筆雜談

作者:門敢

謀事是做事的開始,也是幹事成事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領導幹部“謀事要實”,不僅是領導幹部正心修身的重要守則,更是幹事創業的行動準則。

“實”是共產黨人必備的政治品格。“謀事”的高低決定著做事的好壞;“謀事”的水平決定著發展的水平。

一、謀事民為先。“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層群眾既是工作落實的末端,也是問題、矛盾發生的原點。各級領導幹部謀劃工作大計,尋求改革發展,就必須要俯身親民,懂得廣大群眾需要什麼,期盼什麼,聆聽群眾心聲,汲取群眾意見,最大限度求共識,使改革的思路、發展的決策、工作的措施都更好地體現群眾訴求、實現百姓利益。

1930年4月30日,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澄江擊潰了謝嘉猷、鍾文才反動武裝力量後,進駐尋烏城。毛澤東的足跡踏遍了這個古老的縣城,和尋烏各個階層的11名代表進行了為期20天的訪談,詳細了解了尋烏的商業狀況、人口結構、土地關係、交通運輸等問題,這就是著名的《尋烏調查》。

毛澤東曆時一個多月的調查後,進一步認清了農村的土地分配製度對促進土地革命的作用,製定出了正確的土地分配政策和正確對待城市商人的政策。《尋烏調查》這篇光輝著作是毛澤東同誌科學謀事和不懈探索真理的精神寫照,所折射的曆史與現實意義就是求真、求是、利民、為民。“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一蘊涵“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思想路線在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中仍然是時代的最強音。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當前,推進改革如何破題?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就是謀劃改革思路、製定改革措施的切入點。領導幹部隻有培養“群眾思維”,才能“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才能夠在總結群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找到破解難題的“橋”與“船”。

二、謀事真為本。醫生要先把脈,才能開藥方;工作要先摸底,才能有對策。要始終保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客觀公正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麵目,就要把實事求是貫穿於調查研究的全過程,不隨心所欲,不主觀臆斷,真正從實際出發,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從事物各方麵的聯係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形成決策的科學依據。在焦裕祿看來,謀事要實既是一種科學精神,也是一種工作作風。他凡事探求就裏,篤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不願坐在辦公室聽彙報,不搞“閉塞眼睛捉麻雀”那一套。在蘭考的470多天中,他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對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進行了走訪調研,抓住了改變蘭考落後麵貌的“牛鼻子”。

“謀”的路子要對,“謀”的腳步才實。在焦裕祿同誌身上,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腳踏實地幹事業的求實精神和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不好高騖遠,不急功近利,不迷戀形式,不貪圖顯績,才能準確把握大勢,謀成好事。

三、謀事實為要。求實之心重一分,虛假之心就輕一分。共產黨人的“實”根子在黨性純潔,不能摻有一絲雜質。領導幹部用心想事,用智謀事,就能管長遠,實現長效應。

謀事之基要實,方成大業。成事之道要正,才能遠行。黨員領導幹部追求政績的態度,最能體現人格、反映品行。肥皂泡的顏色再鮮豔,也經不起陽光長時間暴曬;氣球吹得再大,也經不起小小針尖一紮。周恩來說:“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隻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曆史的考驗。”堅持對當前負責與對長遠負責相統一,就能堅守“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績觀,就能秉承“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理念。如果把走前任“老路”,看作是吃“剩飯”、缺個性,總想在標新立異中體現自己的高明和價值,就容易失去理性,最終影響各項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政者,正也。”政績連著單位建設發展成效,關係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來不得半點浮誇和虛假。黨員領導幹部珍視榮譽、追求政績,這本身沒有錯,但要追求的應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經得起群眾評判、經得起後人評說的政績。

責任編輯/劉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