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及其現實意義
奮鬥講壇
作者:張森林
《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是鄧小平同誌30年前會見馬爾代夫總統加堯姆時談話要點的記錄。在紀念鄧小平同誌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這次談話內容,不僅可以深刻緬懷始終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己任的鄧小平同誌,而且可以再次深刻汲取此次談話內容的思想精髓,得到啟迪和教誨。
一、曆史背景
鄧小平於1984年10月26日會見了馬爾代夫總統加堯姆,在談話中,他談及了中國的國情和發展現狀、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曆史經驗,尤其是改革開放6年來中國建設和改革的主要經驗以及今後的發展思路。談話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誌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次談話的要點在收入《鄧小平文選》時所加的標題即為“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高度概括了此次談話內容的核心和精髓。
“走自己的路”,這雖然是鄧小平在同外賓的談話中提及的,但在此次談話之前,他至少還有3次講過帶有“走自己的路”這種意思的話。如:1979年3月,他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說:“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誌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982年9月1日,他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講到:“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984年6月30日,他在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時又談到: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把這四次講話或談話聯係起來看,再結合當時我國的曆史條件,我們完全可以認為,“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是鄧小平的一個深思熟慮的思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論斷,而且這一重要思想論斷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來也絕不是偶然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恢複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開始了對國家建設思路的醞釀和謀劃。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深入改革,開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子,成為擺在我們黨麵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實現這一重要任務,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借鑒曆史經驗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這一重要的思想論斷,就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科學總結,就是寶貴的曆史經驗。鄧小平在談及“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時明確地說,“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吃了苦頭總結出來的經驗”;他在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也明確地說,“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可見,鄧小平是在思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子問題,他是要通過總結曆史經驗,為探索和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路子提供借鑒。
二、思想精髓
“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黨的革命和建設指導思想上的具體體現,其思想精髓就是堅持“毛澤東同誌提倡的實事求是的原則”,就是無論進行革命還是建設,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能從書本出發,就是無論解決革命問題還是建設問題,都要堅持以本國國情為基本依據,而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思想原則。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堅決反對不顧本國國情實際到處搬用他們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思想原則的做法,而強調他們的思想原則“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列寧也堅決反對教條主義的思想和照抄照搬的做法。在十月革命前,他提出,人類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多樣性的。十月革命後,他又指出:“現在一切都在於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曆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今天隻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在這方麵,鄧小平的認識是:“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可見,鄧小平關於“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思想論斷的精髓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是完全一致的。當然,基於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條件和曆史任務的視角,我們理解“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的思想精髓,更主要的是側重於建設方麵,即進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