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沿邊開發開放邁出鏗鏘步伐
奮鬥之聲
作者:本刊評論員
“三十年前看沿海,三十年後看沿邊”,當《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成為我省第三個“國字號”發展戰略時,麵對全麵深化中俄戰略經濟合作的新形勢,這片肥沃的黑土地迎來了又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依托對俄開放的“金字招牌”,實現開發、開放“雙輪驅動”,促進“兩帶一區”協調發展,國家規劃為龍江描繪出一幅清晰的路線圖。實施沿邊開發開放規劃,是鞏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深化東北亞區域合作、實現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環節,也是龍江深度集成資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全麵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徑。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加快沿邊開放步伐”的頂層設計下,龍江必須結合國家規劃和具體實際,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構建全方位交流合作的開放格局,讓豐富的資源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讓原有的比較優勢轉變為發展的新動力,著力打造全國沿邊開放新高地、打造麵向俄羅斯及東北亞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樞紐站。
推進沿邊開發開放,要優化經貿結構,探索開放新路徑。山水相鄰,人文相親,對俄經貿合作是龍江擴大沿邊開放的重要載體。要把“做強出口加工、做實進口落地”作為總抓手,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進口資源加工水平,優化貿易結構;加快科技創新,推進外向型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優化產業結構;放大內外貿聯動效應,鞏固擴大市場份額,優化市場結構;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走出去”,采用合營、參股、並購等多種方式,優化投資結構,進一步鞏固龍江在全國沿邊開放中的突出地位。
推進沿邊開發開放,要提升合作水平,打造開放新平台。凸顯龍江作為沿邊開放高地的新坐標,應深化同周邊國家及地區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全方位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協作。加快境內外園區提檔升級,探索與俄遠東共建工業園區、農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打造跨境產業鏈條,使“開發遠東”與“振興東北”連為一體,形成東亞地區新的經濟板塊。抓住哈洽會上升為中國—俄羅斯博覽會的契機,推動哈爾濱成為中國對俄合作的中心,用哈爾濱的人流帶動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在更深層麵上構築起新的合作平台,為龍江創造發展的新天地。
推進沿邊開發開放,要建好口岸通道,拓展開放新空間。龍江沒有黃金海岸,卻擁有25個一類黃金口岸,其中15個對俄邊境口岸,是僅次於廣東的口岸大省。按照“航空口岸與沿邊口岸優勢互補,水運口岸與公路、鐵路聯動發展,內陸口岸與沿邊口岸銜接互動”的思路,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口岸整體功能,讓“黃金口岸”產生“黃金效益”。謀劃建設“陸海聯運”、“江海聯運”和空中國際大通道,利用滿洲裏至綏芬河鐵路通道,打通一條起自黑龍江通達俄羅斯和歐洲腹地的新“絲綢之路”,以大通道、大通關促進大開放、大發展。
推進沿邊開發開放,要創新體製機製,營造開放新環境。充分釋放多年積澱的沿邊開發開放潛能,必須建立適應國際化、市場化要求的體製機製,形成開放與改革的良性循環。進一步加強沿邊開發開放與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規劃的互動銜接,完善對俄省州間的協商溝通機製,放寬從俄羅斯進口能源、資源類產品限製,把製定負麵清單和備案製作為重要舉措。探索建立哈爾濱、黑河、綏芬河對俄自由貿易區。深化區域通關業務改革,拓展“屬地申報、口岸放行”的模式,實現通關便利化,從而為打造龍江開放型經濟“升級版”創造更加優越的發展環境。
激活3000公裏邊境線,架起南聯北開的橋梁,邊疆大省打造“橋頭堡”的生動實踐忠實記錄下龍江人未曾放棄的開放夢想。從當年的“南深北黑、比翼齊飛”到如今打造“東部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龍江站上更高起點。隻要我們抓住機遇,蹄疾步穩,順勢而為,全麵提升中俄經濟合作水平,向開放要發展,“中國夢”的龍江篇章必將邁出堅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