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很短暫,這短暫的人生,無一例外都同吃喝糾纏在一起。人之初從娘肚裏呱呱落地啥都不想,唯一的欲望是吃一口媽媽的奶。繈褓之後的童年,吃喝、玩耍兩件大事,吃喝是第一位的。上學讀書,吃喝仍很重要,沒吃沒喝還談什麼學習。進入社會,也多是忙著為吃喝去賺錢,即俗稱的“在哪裏混飯吃”。活到七老八十更怕沒吃沒喝,每日每時都在關心著無比重要的吃與喝。我自然更難免俗。行年七十有五,回首望時,我這一生無論是坎坷還是輝煌,無論是屈辱還是榮耀,其酸辣苦甜、升遷沉浮,皆同吃喝密切相聯。尤為難得的是我的後半生竟然鑽到飲食文化圈裏來,同吃喝結下了化解不開的濃濃情愫。
說到情,我也是最近幾十年來才著實感到人生有五種感情最難忘記,除了鄉情、友情、親情和愛情,居然還有吃喝情。其實,吃喝情早為我們的聖賢所看重。我們不僅有“民以食為天”的聖訓,並且還用吃喝來紀念先人,用吃喝來推行教化,用吃喝來協調人際關係,用吃喝來培訓道德禮儀,用吃喝來敦睦親友、聯絡鄰裏感情。何況中國原是一個官商士農兵界線分明、三教九流層次有別的多群體,自古以來就形成種種不同的吃喝相。有節儉的吃喝、半豐半儉的吃喝和奢侈豪華的吃喝;有大快朵頤的吃喝、細嚼慢品的吃喝和淺嚐輒止的吃喝;有惶惶的吃喝、戰戰兢兢的吃喝和蠅營狗苟的吃喝。不難看出,這些吃……“喝相表明中國人的吃喝絕不單純是對”人的本能“人的最大欲望”這一哲學命題的詮釋,也不隻限於充饑填肚和強身養生等功利性、知識性的範疇,還充品味談吃溢著複雜的情感和深刻的人文觀照。人生境遇、心理情結、精神活動等等味外之味,往往比吃喝更重要。
就我個人一生的吃喝來說,好像前半生隻能說是為了填飽肚子,至多是為了能享口福,而後半生則是從吃味道、吃營養、吃藝術等逐漸向吃文化、吃意趣、吃境界等方麵轉化。如果說我在吃喝中吃喝出了人間冷暖和世態百味,那麼,我的感悟自然也就不僅僅限於吃喝本身的知識範疇,而是有了認識生活、認識人生的全新視角。不過,吃什麼與不吃什麼,好吃與不好吃,運用邏輯推理行不通。因為吃喝原本沒有什麼衡量的標準,主要取決於人的喜好、習尚、趣味和情緒,乃至偏見,所謂“食無定味,適口者珍。”
《品味談吃》內容比較廣泛,有議論、有感悟、有典故、有技法均是從那些具體而微的吃喝中,抒寫自己的真性靈和真感情,借一啄一飲體味、表達我對生活和人生的關注、熱愛和眷戀。有鑒於此,我不企望拙作不朽,隻求能為人們茶餘飯後增添一些輕鬆的話題,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是以再謝山東畫報出版社許大昕助我《品味談吃》邁向浩瀚的書林。
王子輝
2008年10月於西安金橋花園五味齋大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應該吃什麼與不吃什麼,運用邏輯推理行不通,主要取決於人們的喜好、習尚、趣味和情緒,乃至偏見,所謂「食無定味,適口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