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蟲,這個生物學名詞於1982年由XeroxPARC的JohnF.Shoeh等人最早引入到計算機領域內,並給出了計算機蠕蟲的兩個最基本的特征。
判定蠕蟲病毒的首要方式,首先,病毒可以從一台計算機移動到另一台計算機,其次,可以通過病毒內部代碼進行自我複製。
最初,他們編寫蠕蟲的目的是做分布式計算的模型試驗,可是1988年Morris蠕蟲爆發後,EugeneH.Spafford為了區分蠕蟲和病毒,給出了蠕蟲的技術角度的定義。
“計算機蠕蟲可以獨立運行,並能把自身的一個包含所有功能的版本傳播到另外的計算機上。”
計算機蠕蟲和計算機病毒都具有傳染性和複製功能,這兩個主要特性上的一致,導致二者之間是非常難區分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病毒采取了蠕蟲技術來達到其在網絡上迅速感染的目的,因而,“蠕蟲”本身隻是“計算機病毒”利用的一種技術手段。
蠕蟲病毒的傳播過程,一,通過掃描,由蠕蟲病毒掃描功能模塊負責探測存在漏洞的主機,探尋主機後開始進行攻擊,二,攻擊,攻擊模塊按照漏洞自動開始進行攻擊,基本操作環節包括,主機取得,得到權限,獲得shell,第三,處理,被感染的係統,需要進行現場處理工作,主要內容包括自身的隱藏以及信息搜集等等,第四,複製性,複製模塊通過原主機和新主機的交互功能,將蠕蟲程序複製到新主機內並進行運行,以此達到自我複製的功能。
每一個種類的蠕蟲病毒,在實現這四個部分時都會擁有一個特有的側重點,有的部分實現的較為複雜,有的部分相反相對於簡略。
尼梅達病毒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病毒與蠕蟲相結合的蠕蟲病毒,它幾乎包括了目前所有流行病毒的傳播手段,並且可以攻擊WIN操作平台內所有係統。
這款病毒所擁有的傳播方式包括,利用OEEMAIL瀏覽器的漏洞,加載附件程序,偽裝進行傳播。
通過網絡共享的方式,通過局域網進行傳播,其次,利用服務器進行傳播,服務器傳播方式,往往是病毒屢殺不絕的關鍵原因,該方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服務器漏洞。
最後一點,通過感染普通文件進行傳播,在這一點上,蠕蟲與普通的計算機病毒程序基本相同。
蠕蟲病毒感染呈現的狀況主要包括,網絡資源浪費,阻塞網絡,被攻擊網站不能提供正常的服務,當然,這些也僅僅隻是表麵的,最大的危險在於,蠕蟲病毒會通過修改注冊表,使自身會隨著係統的啟動而運行,將自己加載到資源管理器的進程空間內,後門監聽3127端口。
對於個人用戶而言,威脅大的蠕蟲病毒采取的傳播方式,一般為電子郵件(Email)以及惡意網頁等等。
對於利用電子郵件傳播的蠕蟲病毒來說,通常利用的是各種各樣的欺騙手段誘惑用戶點擊的方式進行傳播。
惡意網頁確切地講是一段黑客破壞代碼程序,它內嵌在網頁中,當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打開含有病毒的網頁時,病毒就會發作。
這種病毒代碼鑲嵌技術的原理並不複雜,所以會被很多懷不良企圖者利用,在很多黑客網站竟然出現了關於用網頁進行破壞的技術的論壇,並提供破壞程序代碼下載,從而造成了惡意網頁的大麵積泛濫,也使越來越多的用戶遭受損失。
在劉毅與小雪通話結束後,立刻打開本地係統,準備進行樣本病毒提取。
情況緊急,立刻打開瀏覽器登錄到檢察院官方網站,緊跟著K係統再次傳出危險警告,見此,劉毅下發命令。
“提取當前服務器內所存病毒,保存到虛擬係統內!”
“明白!正在進行病毒樣本提取。”
隨著回複信息的出現,在這之後差不多能有五分鍾左右的時間,樣本提出成功。
隨著樣本病毒提取成功,緊跟著立刻進入到虛擬係統內,準備進行對樣本病毒進行分析。
進入到虛擬係統,運行工具,對病毒進行脫殼,去殼的過程較為複雜,但也並不是很困難,差不多半個小時的時間,脫殼成功,開始進行代碼分析以及病毒特征分析。
“Cherrybloss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