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護理診斷的思維方法和步驟(1 / 1)

護理診斷的形成是護理人員對評估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最終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的一係列思維過程。一般需要經過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確定護理診斷四個步驟。

一、收集資料

收集資料是作出護理診斷的基礎,包括主觀資料和客觀資料。資料收集的重點在於資料是否全麵、真實準確,它將直接影響護理診斷、護理計劃的準確性。

二、整理資料

1.核實資料

資料是否全麵係統、真實可靠直接影響護理診斷和護理計劃的正確程度,為保證收集到的資料是真實的、準確的,需要對資料進行核實。

(1)主觀資料的核實

病人有時認為正常或異常與醫學上的正常或異常是不同的,病人也會因對自己的病情發生恐懼而加以誇大或隱瞞,因而也要用客觀資料對主觀資料進行核實。

(2)澄清模糊不清的資料

如病人主訴排便正常,這項資料不夠明確,護士需進一步詢問病人排便的具體情況,如次數、性狀、排便是否費力等。

2.資料的分類

通過交談、身體評估、實驗室和特殊檢查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將相關資料組合在一起,對資料進行分組,以提示出某些護理診斷的可能性。分類方法如下。

(1)按馬斯洛的需要論分類

將資料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與被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方麵。這種分類方法可提醒護士從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個層麵去收集資料,但其缺點是與護理診斷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

(2)按人類反應型態分類

可將資料分為交換、溝通、關係、賦予價值、選擇、移動、感知、認知、感覺/感情九種,其優點是可從某種型態中有異常的資料直接確定護理診斷,但這九種型態較為抽象,使用不夠方便。

(3)戈登的十一個功能性健康型態分類

每一個型態下都有其相應的護理診斷,當發現某型態中的資料異常,隻需從這一型態下所屬的護理診斷中分析選擇即可,正因為此分類方法有這樣的方便之處,臨床護士多按照這種方法設計評估表格。

三、分析資料

1.找出異常分析資料

首先應將資料與正常值進行比較以發現異常。護士可根據所學的基礎醫學知識、護理知識、人文學科知識,熟練掌握正常值,還應考慮人的個體差異性,根據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家庭、社會、文化等背景條件,全麵的進行比較。

2.找出相關因素和危險因素

發現異常後,進一步尋找其引起異常的相關因素。如病人主訴“最近我總感覺到頭暈,不知為什麼”,護士通過身體評估發現病人血壓為170/96mmHg,這樣就找到了引起異常的原因,病人就有“有受傷的危險”。找出相關因素和危險因素可指導護士準確製定護理措施。

四、確定護理診斷

將分析資料時發現的異常資料與護理診斷的診斷依據進行比較,若相符合,則可作出診斷。為了能更好地找出護理診斷,護士要熟悉它們,當被評估者的資料出現異常時,先考慮這項異常屬於哪一型態,可能是哪個或哪幾個護理診斷。但在做出明確的護理診斷以前,應考慮其他護理診斷的可能性,通過進一步收集資料,予以排除或確定,最終選出正確的護理診斷。

小結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學經曆了以疾病為中心、以病人為中心和人的健康為中心的三個發展階段。積極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是一項重大的護理改革。護理程序是實施整體護理的核心,而確立護理診斷又是護理程序的核心。護理診斷是從國外引進的新生事物,本身具有內容涉及麵廣、靈活多變等特點,故要求在強調學生熟練掌握理論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護理診斷是有關個人、家庭、社區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或生命過程的反應的一種臨床判斷,是為達到預期目標而選擇護理措施的基礎,而預期目標是由護士負責製定的。護理診斷是護理評估階段的產物,是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健康狀況及其需求所作出的判斷,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所作出的結論。

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護理診斷合作性問題首優問題

二、簡答題

1.簡述護理診斷與醫療診斷的區別。

2.簡述護理診斷的構成。

3.簡述陳述護理診斷時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