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與進食的關係:餐後數小時出現嘔吐,特別是集體發病者,多見於食物中毒;餐後即刻嘔吐,可能為精神性嘔吐;餐後6h以上或數餐後嘔吐,見於幽門梗阻。
4.嘔吐的形式:多數情況下,嘔吐前先有惡心,嘔吐時胃內容物經口吐出或溢出。顱內壓增高所致的嘔吐前無惡心,但嘔吐反應強烈,多呈噴射性,吐後不感輕鬆。
5.嘔吐的時間:晨起嘔吐多見於早孕反應、尿毒症、慢性酒精中毒或功能性消化不良;夜晚或淩晨嘔吐見於幽門梗阻。
(二)其他表現
1.身體反應:惡心時病人可有上腹不適及飽脹感,並伴有迷走神經興奮的表現,如麵色蒼白、流涎、出汗、血壓降低、心動過緩等;長期、頻繁嘔吐或嘔吐量過大,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如低鉀、低氯、代謝性堿中毒)及營養缺乏、體重減輕等;劇烈嘔吐可引起食管賁門黏膜損傷,誘發上消化道出血;老年、兒童、病情危重、意識障礙病人發生嘔吐,有可能發生誤吸,引起窒息、肺部感染等不良後果。
2.心理社會反應:長期或頻繁、劇烈的嘔吐,病人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另外,由於害怕進食後會嘔吐而加重病情,胃的逆蠕動引起的上腹部不適,加之嘔吐物引起的不良視覺、嗅覺刺激等,可能會導致病人不敢或不願進食。
3.伴隨症狀伴:腹痛、腹瀉,見於急性胃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和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毒等;伴胸痛,多見於急性心肌梗死、肺梗死等;伴有眩暈和眼球震顫,見於前庭器官疾病;伴有劇烈頭痛、意識障礙,主要見於顱內壓增高;伴右上腹痛及發熱、寒戰、黃疸,應考慮膽囊炎、膽石症。
三、護理評估要點
1.病因或誘發因素評估:病人有無消化、循環、泌尿生殖係統疾病;有無急性傳染病;有無中樞神經係統的感染性疾病、顱腦損傷及腦血管疾病;有無內分泌與代謝障礙性疾病;有無應用洋地黃類、抗癌藥等藥物史和有機磷農藥接觸史等。
2.嘔吐特點評估:病人嘔吐出現的時間、形式以及與進食的關係,評估嘔吐物的量、性狀和氣味等。
3.伴隨症狀評估:病人是否伴有腹痛、腹瀉、頭痛、意識障礙、發熱、寒戰、黃疸、眩暈、眼球震顫等。
4.身體反應觀察和記錄:病人嘔吐物的量、次數及病人進食、飲水情況等;對長期劇烈頻繁嘔吐者,應仔細評估其有無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及營養不良的症狀和體征;兒童和老人及有意識障礙者發生嘔吐時,應注意觀察其麵色、有無嗆咳、呼吸道是否通暢等,要警惕有無窒息的情況發生。
5.心理社會反應:對長期或頻繁、劇烈嘔吐者,注意評估病人有無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有無不敢或不願進食等情況。
四、護理診斷及合作性問題
1.舒適改變:惡心、嘔吐與急性胃炎有關;與急性肝炎有關;與服用藥物有關等。
2.體液不足/有體液不足的危險:與嘔吐引起的體液丟失過多及攝入量減少有關。
3.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與長期嘔吐和食物攝入量不足有關。
4.潛在並發症: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