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小兒穴位指壓—輕鬆去百病(1 / 3)

一、穴位指壓與小兒感冒的治療

小兒感冒是最常見的多發病之一,是由病毒或細菌等引起的。其主要症狀表現為鼻、鼻咽、咽部的急性炎症及發熱、咳嗽、流涕等。小兒形氣不足,衛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所以本病尤為常見。其突出的症狀是發燒,而且常為高燒,甚至出現抽風。

中醫學認為,風寒、風熱是小兒感冒的主要病因。由於小兒體質嬌嫩,禦邪能力不足,如寒熱失調,風寒、風熱侵襲肺部,使肺氣失於宣達,故見咳嗽、鼻塞、流涕;使氣血失調,故發熱惡寒、無汗或微汗。小兒陽氣偏盛,感受外邪後極易化熱,所以在外感表症同時,常伴有裏熱症狀;如遇小兒素有滯熱,又感外邪,表邪外來,裏熱不能發越,積鬱於裏,則裏熱症狀更為突出。

常用穴位簡介

穴位定位與取穴主治風池屬足少陽膽經,位於頸部耳後發際下凹窩內感冒、頭痛、頭暈、耳鳴等曲池屈肘,在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咽喉疼痛、上肢不遂、熱病、皮膚瘙癢、高血壓、腹痛、嘔吐、腹瀉等。

穴位定位與取穴主治天突在胸骨上端凹窩中(即喉結下2寸)咳嗽、支氣管哮喘、胸痛、胸悶、缺乳、肋間神經痛等合穀俯掌,拇、食二指並攏,在肌肉最高處取穴頭痛、發熱、牙痛、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等肩井屬足少陽膽經,因位於肩上凹陷深似井之處頭痛、頭暈、頸痛、咽喉腫痛天門兩眉中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頭痛、發熱、感冒、精神不振、驚惕不安等坎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條橫線外感發熱、驚風、近視、斜視等耳後。

高骨耳後入發際高骨下凹陷中感冒、發熱、頭痛、煩躁、驚風等三關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諸熱驚風、口渴咽幹、夜啼、口舌生瘡等。

指壓方法

1.按揉上述各穴位50~100次。

2.拿捏風池、肩井、天突等穴位,力度要適中。

3.按揉印堂、太陽、合穀,然後分抹前額部並按揉上背部10~15次。

4.用雙手拇指螺紋麵交替按揉天門穴,連續50~100次。

5.用雙手拇指螺紋麵交替按揉太陽穴100次。

6.用拇指按揉天突穴50~100次。

7.用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推坎宮30~50次。

防護指南

對於感冒中的寶寶,正確的護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媽媽要保證寶寶有好的休息,並適當限製寶寶蹦跳玩耍。因為,隻有充分的休息才可能縮短病程並減少並發症。

發燒寶寶的飲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同時,要記得多給寶寶喝白開水,吃新鮮蔬菜水果,以保持通暢的大便,正常的尿量。

每次出汗後,媽媽應及時給寶寶換上幹爽的內衣。此外,要注意室內的空氣。新鮮的空氣、適宜的濕度是寶寶迅速康複的好環境。

一旦寶寶發生高熱驚厥的現象,媽媽千萬不要慌亂。首先,將寶寶平放在床上,用手指緊壓其人中穴;如果伴有嘔吐,一定要及時清理寶寶口腔內的殘物,以防止被吸入氣管造成窒息。同時,要對寶寶進行降溫處理,然後趕快送往醫院治療。

寶寶正在生長發育之中,病情會瞬息萬變。所以,雖然是常見的感冒,但也有可能引發多種並發症。因此,要特別提醒媽媽們,如果寶寶發熱不退,或感冒症狀加重,或突然煩躁不安,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以免貽誤寶寶的病情。

另外,寶寶平時的防護鍛煉也是特別重要的。媽媽們應平時注意寶寶的耐寒力訓練,提高其抵抗力,不要天氣稍涼,就急於給寶寶加厚衣服。孩子生性活潑好動,運動量明顯比成人大,如果穿得太多,一動起來就會大汗淋漓,毛孔張開。這樣,寶寶安靜下來以後,濕透的內衣、開放的毛孔,就特別容易使寶寶感冒。二、如何輕鬆治療嬰幼兒咳嗽。

咳嗽是嬰幼兒肺係疾病中常見的病症,多發於春冬氣候多變之時。由於小兒寒暖不知自我調節,不能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所以容易因風寒、風熱等外邪侵襲而發生咳嗽。臨床上,一般把咳嗽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嬰幼兒患的多是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有外感風寒咳嗽與外感風熱咳嗽之別。外感風寒咳嗽,初起時咳嗽而痰稀、鼻塞流涕、苔薄白、指紋浮紅。其治療應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外感內熱咳嗽的症狀與外感風寒咳嗽有異,其咳嗽痰稠、鼻涕濁、苔薄黃、喜出汗、便秘、小便黃、指紋鮮紅或紫紅。其治療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常用穴位簡介

穴位定位與取穴主治天門兩眉中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頭痛、發熱、感冒、精神不振、驚懼不安等坎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條橫線外感發熱、驚風、近視、斜視等太陽在兩眉梢後凹陷處,有左為太陽,右為太陰之說頭痛、感冒、目疾、神經衰弱、高血壓等迎香眼睛正視,眼珠中心點直下,在鼻孔兩旁約0.5寸的笑紋中取穴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穴位定位與取穴主治膻中在前胸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咳嗽、哮喘、嘔吐、胸悶等肺俞肺俞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咳嗽、氣喘、嘔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等乳旁穴在乳旁開0.2寸胸悶、咳嗽、痰鳴、嘔吐等天河水在前臂正中,總筋至曲澤成一直線外感發熱、煩躁不安、口渴、驚風等乳根在乳下0.2寸咳喘、胸悶天突在胸骨上端凹窩中(即喉結下2寸)咳嗽、支氣管哮喘、胸痛、胸悶、缺乳、肋間神經痛等症中脘在肚臍正中,直上4寸處腹脹、嘔吐、食積、腹瀉、食欲不振足三裏在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胃痛、嘔吐、噎嗝、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

指壓方法

外感咳嗽,應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迎香,揉耳後高骨,清肺經,清天河水,退六腑,揉膻中、肺俞。而內傷咳嗽則應清補脾經,運內八卦,揉上馬、肺俞、乳旁、乳根、足三裏。

治療外感風熱咳嗽具體的指壓方法如下:

1.開天門,即用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天門穴30~50次。

2.推坎宮,即用兩拇指自內而外分推坎宮穴30~50次。

3.揉太陽穴、迎香穴各30~50次。

4.揉耳後高骨,即揉耳後入發際高骨下凹陷處30~50次。

5.清肺經,即用食指和中指推無名指末節的螺紋麵,需要從指根推向指尖,推100~500次。

6.清天河水,即用食指和中指自腕向肘推前臂正中100~300次。

7.退六腑,用食指和中指從肘向腕推前臂尺側100~300次。

8.揉膻中穴50~100次。

治療內傷咳嗽具體的指壓方法如下:

1.清補脾經,即用拇指來回推拇指末節螺紋麵100~500次。

2.運內八卦,即用拇指順時針運手掌內八卦100~300次。

3.揉肺俞穴、膻中穴50~100次。

4.揉乳根、乳旁,用中指端揉乳旁穴、乳根穴各20~50次。

5.揉中脘穴20~50次。

6.揉足三裏穴50~100次。

防護指南

小兒咳嗽比大人反應嚴重,多數會咳嗽不止,父母看到孩子有點咳嗽就會去找醫生、吃藥、輸液。用藥的結果是孩子的胃口差了,食欲不好,營養就跟不上,孩子的抵抗力就差。這樣一來孩子更容易感冒、咳嗽,所以這類孩子就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孩子往往長得瘦小、麵色焦黃,甚至會引發哮喘。所以當孩子有咳嗽症狀時,父母要先觀察其咳嗽,看有無並發症以及全身症狀,再決定是否立刻就醫。

當孩子咳嗽時,父母們要注意這樣幾點:

首先是拍背。小孩,特別是嬰幼兒不會吐痰,即使痰液已經咳出也隻會將痰液吞下胃。所以父母在寶寶咳嗽時,要把寶寶抱起來,用空掌輕輕拍寶寶的背部,上下左右都拍到。如果一拍到某部位時寶寶就咳嗽,說明寶寶的痰液就積在此處,這個部位就應該重點拍。多數情況下,肩胛下的部位即肺底部是容易積痰的部位。隻要有痰的刺激,寶寶就會咳嗽,一旦有痰液排出,咳嗽就能暫時緩解。所以,拍背能起到寬胸理氣,促進痰液排出的作用。拍背最好在寶寶剛睡醒或臨睡前進行。

第二是飲食調節。中醫認為,魚、蟹、蝦和肥肉等葷腥、油膩食物可能助濕生痰,有的還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加重病情。辣椒、胡椒、生薑等辛辣之品,對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使咳嗽加重,也要注意避免。而新鮮蔬菜,如青菜、胡蘿卜、西紅柿等,可以供給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有利於機體代謝功能的恢複。

第三是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汙濁的空氣對呼吸道黏膜會造成不良刺激,可使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異常或加重咳嗽,嚴重的可引起喘息症狀。因此,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廚房裏的油煙要及時排出,家長更不可以在家裏吞雲吐霧過煙癮。另外,要定時開窗換氣。

第四是調節室內溫度及濕度。孩子咳嗽往往伴有發熱,室溫過高不利於身體散熱。稍冷而新鮮的空氣可使呼吸道黏膜收縮,減輕充血、腫脹,保持氣道通暢。但如果室溫過低,又會使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過多地用於氧化以產生能量保持體溫,從而削弱了抗病能力,影響生長發育。所以,要保持適宜的溫度。一般來說,最好的室溫是25℃~28℃,即中性溫度。

室內過於幹燥,會使人體黏膜發幹、變脆,小血管可能破裂出血,纖毛運動受限,痰液不易咯出。在呼吸器官有炎症時,影響更為明顯。所以室內應保持一定的濕度,避免過於幹燥。

第五是及時增減衣被。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肯定比大人怕冷,所以往往不分季節,不分室內室外,將孩子捂得嚴嚴實實,不讓孩子受一點寒氣,結果就造成了孩子機體調節能力差,抵抗力低下。

另外,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點。睡眠時,全身肌肉鬆弛,對外界刺激反應降低,心跳、呼吸、排泄等活動減少,有利於各種器官機能恢複及疾病的康複。所以,應設法讓孩子多臥床休息,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三、穴位指壓――讓孩子遠離發熱。

當小兒肛溫高於37.8℃,或舌下溫度高於37.5℃,或腋下溫度高於37.4℃時為發熱。小兒正常體溫可波動於一定範圍,嬰幼兒體溫容易波動,尤以未成熟兒、新生兒、營養不良小兒為明顯。很多因素可影響體溫,如高溫環境、運動後、過分保暖、新生兒及未成熟兒哭鬧、喂奶等均可使體溫暫時性升高,但一般不超過正常範圍1℃。中醫常把小兒發熱分為:外感發熱、陰虛內熱、肺胃實熱三類。

常用穴位簡介

穴位定位與取穴主治天門兩眉中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頭痛、發熱、感冒、精神不振、驚懼不安等眉弓在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外感發熱、頭痛、驚風等太陽在眉後凹陷處發熱、頭痛、驚風等天河。

水在前臂正中,總筋至曲澤成一直線外感發熱、煩躁不安、口渴、驚風等肺經在無名指末節螺紋麵感冒、發熱、咳嗽等三關在前臂橈側陽池到曲池成一直線感冒風寒、病後體虛、氣血不足、腹痛腹瀉等。

穴位定位與取穴主治風池屬足少陽膽經,位於頸部耳後發際下凹窩內感冒、頭痛、頭暈、耳鳴等脊柱大椎至長強穴成一直線發熱、驚風、夜啼、疳積、嘔吐、腹瀉、便秘等脾經在拇指末節螺紋麵脾虛腹瀉、便秘、食欲不振等湧泉在足掌心前正中凹陷處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等足三裏在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胃痛、嘔吐、噎嗝、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大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