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回:初次夜談(2 / 2)

就在他們為明天要跑完的三千米而爭論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文軒幹咳了一身,神情嚴肅地說道:“我說的不是這件事,而是另一件!剛剛老大不是說了嗎,在這大學裏麵人情味是相當淡薄的,我們所能依靠的除了那個還不知道在哪裏的班長,那個你們得罪了的老大,剩下的就是我們這幾個人了!”

文軒見他們都安靜下來了,語調中帶著一絲感慨的說道:“對於大學缺乏人情味一事,其實在以前我也有所耳聞的了!我剛才用手機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社會對這個現象的討論也是極為激烈的!你們想聽聽嘛?”

高個子什麼話也沒有說,隻是聳了聳肩,算是表示願意聽下去。而其他人更是直接地點了點頭,表示他們願意聽一聽。

文軒翻起了身來,背靠著牆壁,把腳放到了床邊的護欄上,拿起了手機,開始緩緩地說道:“網上的說法很多。但我剛剛稍微總結了一下無非是以下兩點。這第一點嘛,就是師生之間的關係。由於大學所采取的是一種類似與放牛式的自主學習模式。這種模式從理論上來說,是挺好的。因為它的學生的自學能力都調動了起來,但是這種模式執行起來卻變了模樣,可以說就是在這種模式之下,師生之間的聯係開始變得蕩然無存了!因為在大學裏麵的講師很多都是一講完課,就直接拍拍屁股走人的了。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大學的學生需要學會自己學習,自己探究!’可實際上對於一個在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培養起來的學生,這無異於一種變性的放縱。而且這還導致了學生認識講師,而講師卻不認識學生的尷尬局麵。師生之間的冷漠由此而來。”

文軒抬起頭來環視了一下四周,發現他們都在認真地聽他說話後,又開始講述第二點了。

“這第二個原因就是教室的流動性,導致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聯係變得淡薄起來。據我那些上大學的堂哥說,大學的教室是不固定的,時常變來變去。流動教室不是不好,畢竟它從某個方麵來說,把所有的教室都利用了起來,同時還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教室。但是,它卻讓學生失去了對教室的歸屬感。我們上高中的時候,都是班為單位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固定的教室作為後盾,可上了大學,這個‘班’的概念因為失去固定教室的支持而變得飄渺了起來,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是以宿舍為單位的。”

文軒緩了一下後,繼續說道:“沒有固定的教室,也就沒有固定的座位。人是一種群居動物,喜歡紮堆。在沒有固定座位的大前提之下,我們就會下意識地選擇一些相熟的朋友坐在一起,而那些人幾乎都是自己宿舍的哥們,從而導致了一個個以宿舍為單位的小集團紛紛出現,進而使得本來已經脆弱的班級凝集力趨向於奔潰。這時候如果沒有有效的班集體活動,這個班級的凝聚力將會徹底地消失,班不成班!”

“這大道理我們都懂,”說話的是那個小白臉,他一臉迷惑地看著文軒說道:“可是這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了,那不成你還想去改變它?”

“不,我沒想過去改變這個現象!”文軒說道:“或許我們這裏將來有的人會成為叱吒風雲,意氣風發的大人物,但不要忘了現在的我們隻不過是一群小人物而已,我們無力去改變那些社會現實,但是,”文軒突然話鋒一轉,說道:“我們班不會變成那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