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3)

序一

對疾病和健康的中醫理解,如果我們還需要一些係統的知識,需要全麵領受中醫的純正和高妙,僅讀今人的應市之作是肯定不夠的,甚至還可能貽害無窮。人體的結構是那麼複雜,五髒機能的運作是那麼精細,其有質無形的生克變化又是那麼難於把握,不傾其一生詳加研習和體悟,絕對難以析其規律,明其博大,更談不上著書立說了。何況當下,人心浮躁,醫風可疑,基本沒有大醫現世的德性背景和靜悟條件,又哪來很多中醫大家呢?

少有中醫大家,並不等於中醫已被西醫取代,在起居飲食間,中醫的觀念和知識無處不在,隻是大多數人被偽中醫所害而未能深究其理罷了。

要了解中醫,深明其對人身護養的道理,掌握其施治的竅妙,重讀中醫養生的古代經典是唯一的上上之選。那些流傳千年、造就了曆代名家的經典著作,其知識的可靠、方法的有效、內容的精廣不容置疑。或微言大義,或切於日用,或釋或道,都沒有不把生命視作至貴之體而無妄言胡為的。他們一生行醫,都是當世大家,畢其一生研究醫養之學,遺世文字大都僅有幾萬言。或在藥,或在按摩,或在脾胃,或在望診,卻無一沒有達到學問的極致。

“解讀國醫養生經典書叢”正是由這類古籍構成。

考慮到中醫詞彙的古奧難懂,也考慮到今人更習慣白話閱讀,該書叢對所輯古籍都進行了嚴格的注釋和今譯;對其中常人必須搞懂的重要醫理,還進行了適於今天的解讀,以使讀者能讓精深的醫理感於日常,或者應身而覺。醫養之道與醫養之用,兩者結合,才能讓人既知道醫養之法如何施用,又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施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醫養必須遵從的大原則。方法的對錯,觀念的正誤,效果的好壞,也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識別。

對國醫養生經典,進行適用於今世的解讀,也許還可以糾正人們習以為常的醫養謬誤,也許還可以減少人們對中醫的不正確理解,也許還可以讓人們學會做自己的醫生。學會做自己的醫生,對持久的健康和長壽而言,比一切方法都可靠,因為身體的任何變化,隻有自己最清楚,也隻有自己最為經意。

該書叢在準確還原中醫本來麵目的同時,讓中醫古籍變得人人都能讀懂了。源於古籍經典,其解讀便不會虛言擬義,這是此書叢敢於麵對眾多讀者的信心所在。而且,該書叢所輯,均為既重方法,又重醫理的傳世佳作。其中,既有淺近易行的診治之方、養生之法,更有貫穿中醫醫學的中國人特有的世界觀。研習中醫之理,領悟到了中醫之道,讓日常生活進入中醫之境,本身便已勝過服用醫養大藥,這也許正是古代中醫大家均為當世壽星的原因所在。

未盡天年者,不足以言醫養。在醫養類讀物泛濫的今天,此言太耐人尋味了。

序二

《氣色中的生死經》是對清代醫家汪宏所撰《望診遵經》的當代解讀。汪宏,字廣庵,清代新安人,以行醫為業,平生尤重視診法,曾謂:“非診無以知其病,非診無以知其治也,故治病必須知診,診病必須遵經。”

原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敘述望診的重要性及基礎知識、基本原則、人體正常生理的氣色表現以及病理狀態下的氣色主病等,並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結合周身部位、四時、五方、氣質等因素,闡明氣色與病症的關係;下卷列述體表各部位的望診提綱,論述了望眼、口、鼻、唇、齒、耳、眉、須、發、腹、背、手、足等以及望汗、血、痰、便等的診斷意義。原書論述係統而精辟,實為集望診大成之不朽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