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意外事故的處理(1 / 3)

小孩被魚刺卡到怎麼辦

(1)小孩不慎卡到魚刺,不要試圖用手將魚刺取出,這樣做不僅無效,反而有可能使魚刺在喉嚨中紮得更深。

(2)不要用連吃幾口米飯、大口吞咽麵食或喝醋的辦法來應對,這些方法都是不科學的。這樣也會使魚刺紮深,若強行吞咽還可能使魚刺劃傷小兒嬌嫩的喉嚨或食道,引起局部炎症或合並症。

(3)父母首先讓小孩盡量張大嘴巴,然後找來手電筒照亮孩子的咽喉部,觀察魚刺的大小及位置,如果能夠看到魚刺且所處位置較容易觸到,父母就可以用小鑷子(最好用酒精棉擦拭幹淨)直接夾出。往外夾的時候父母和小孩要配合完成,固定好頭部,手電筒照明,負責夾出魚刺時要小心。

(4)如果根本看不到咽喉中有魚刺,但小孩有吞咽困難及疼痛,或是能看到魚刺,但位置較深不易夾出的,一定要盡快帶去正規醫院,請耳鼻咽喉科醫師處理。

(5)魚刺夾出後的兩三天內也要注意觀察,如小孩還有咽喉痛,進食不舒服或有流涎等,要繼續到耳鼻喉科複查,排除殘留異物。

煤氣中毒

煤氣、液化氣、天然氣在使用中管理不善,一旦發生泄漏,則可發生嚴重中毒事故。冬季用蜂窩煤爐取暖,煤煙倒流入室內又通風不良時,容易發生煤氣中毒。煤氣熱水器安裝使用方法不當,引起煤氣中毒的也時有報道。在這些中毒事故中,由於寶寶的自我保護能力差,常為最直接的受害者。

在不通風的室內使用煤爐取暖、做飯,產生大量一氧化碳積蓄在室內;由於疏忽大意,燒水或做完飯後沒有將煤氣的閥門關好;使用燃氣熱水器洗浴時間過長,導致室內積蓄的一氧化碳越來越多;這些都可能引起煤氣中毒。了解這些容易造成煤氣中毒的因素,除了要經常開門窗保持通風良好外,還要定期檢查煤氣設備和通風管道是否安全有效,如果設備有異常要及時更換。寶寶發生煤氣中毒的程度,與所處環境中毒氣的濃度、吸入量的多少、所處時間長短和寶寶體質有關。中毒的寶寶一般症狀表現為口唇、兩頰、胸部與四肢皮膚潮紅,如櫻桃色。如果寶寶較大,會感到頭疼疲勞,更嚴重者,會出現嘔吐、精神不振。

(1)寶寶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應迅速打開門窗,把寶寶抱到空氣新鮮的地方,要注意保暖。

(2)如果患兒已昏迷,把口內的東西清除幹淨,然後做口對口呼吸。如果方便,立即給氧。

(3)嚴禁用冷水澆身或是用冷毛巾濕敷。

(4)輕度中毒者經吸入新鮮空氣後即可好轉。如果經家庭救治後仍嗜睡者,應迅速呼叫救護車送醫院救治。

嬰幼兒關節脫位救護的禁忌

在工作、生活、運動中,關節突然發出聲響,關節部位變形,不能活動,並感疼痛時,一般可診斷為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俗稱脫臼,通常是因暴力引起關節的相互關係發生錯位,稱作外傷性關節脫位。如果脫位的關節麵彼此完全不能接觸,為完全脫位;若有部分接觸,為不完全脫位。脫位關節以肩、肘、髖、下頜、手指等部位最易發生。嬰幼兒身體各部分組織較嬌嫩,易發生脫位。當發生脫位時,救護應注意以下禁忌:

(1)忌不固定。一旦發覺脫位,為了預防骨折和完全脫位,應立即將患部固定。

(2)忌熱敷。如果熱敷患處,可能加重腫脹和充血,對治療不利。若疼痛較劇時可進行適當的冷敷。

(3)忌自己強行複位。脫位的時間越長越難治療,所以應及時找骨科醫生。如果自己強行複位,由於對關節結構不熟悉,容易損傷血管或神經。

(4)忌不及時到醫院檢查。脫位往往伴有骨折,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接受治療,否則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複位後,也應注意檢查複位情況。

(5)忌走動。脫位後不能行走,經複位後也切不可立刻進行較大運動量的活動,以免造成再度脫位甚至骨折。

(6)忌馬上入裕脫位後不要馬上洗澡,以免受熱水刺激,加重患部充血、水腫。

(7)忌穿脫衣褲不講究方法。四肢關節脫位的患兒家長要記住,脫衣褲時應先從患兒健康的部位脫起;穿時則應由患部一側先穿。

燒傷燙傷

寶寶年幼無知,不懂得如何避開熱源保護自己,故燒傷、燙傷多是沸水、熱湯所致,少數是火焰所致,極少數是因誤服化學物質或跌入石灰池所致。

如果受傷麵積較小且較淺,即屬於淺傷度(傷及真皮淺層)以下,就可以在家中處理。方法如下:

(1)發生燙傷後,要立即冷卻,將傷處泡入冷水中,或用冷水衝10~30分鍾。如果還疼,可再泡20分鍾。這個方法不僅可止痛,而且可使燙傷減輕。但要注意,不要使寶寶著涼。

(2)燙傷處起的水皰不要挑破。水皰的皮完整,便可保護傷口,減少感染。

(3)將傷處用肥皂輕輕洗淨,抹上獾油,然後用繃帶輕輕包紮。

(4)如果水皰已破,衣服粘在皮膚上,不可往下撕。

(5)不可在傷口上亂塗東西,如食油、白糖等。

(6)不要在傷口上貼橡皮膏或創可貼,不能用棉花或有絨毛紡織品蓋在傷口上。

若是發生深傷度(傷及真皮深層)時,應用冷水冷卻患部,之後立即送往醫院(最好呼叫救護車)。如此嚴重的燙傷若不及時治療,皮膚會縮皺,關節的運動功能也會衰退,因此要特別注意。若是衣物著火,父母不可驚慌失措,不要讓寶寶亂跑,否則會使火焰燒得更旺。要讓寶寶躺到地上,就地打滾撲滅或用水撲滅,也可以用身邊的衣服或被子蓋在寶寶著火處滅火。父母千萬要注意,絕不能用合成纖維製成的衣服滅火,因為它一遇火就會熔貼在皮膚上,反而加重燒傷。

如為生石灰燒傷者,應先將生石灰粉拭淨,再以大量流水衝洗,以免石灰遇水生熱,加重燒傷。如被氨水或石灰水所燒傷,急救原則是用大量清水衝洗,一般要衝洗15~30分鍾,把化學物質衝洗掉,衝洗化學物質的時候,要小心地脫去粘有化學物質的衣服,處理完後,即送醫院治療。

若是強酸、強堿等濺到身上,需用清水衝刷。即使是少量的化學藥品,隻要殘留於皮膚上,都會侵害皮膚深層組織,所以一定要將皮膚上的藥品完全清除幹淨。皮膚清洗幹淨後,不要自行塗藥,應用幹淨的布蓋住立刻送醫院治療,同時不要忘了帶上致傷化學藥品的容器,讓醫生辨認後對症治療。

防止寶寶燒傷、燙傷的關鍵是家長能否正確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注意管理好熱源。平時對寶寶進行安全教育,不要讓寶寶玩火柴、打火機,讓寶寶遠離可致燙傷的開水、熱飯菜等,更不能讓寶寶接近滾開的油鍋。暖瓶要放在不易被寶寶碰到的地方。在給寶寶洗澡時,要先倒涼水,然後再加熱水,以防萬一照顧不到,寶寶先誤入澡盆而被燙傷。經常檢查水壺、湯鍋、炒勺的提梁、把柄是否牢固,以免在寶寶使用時發生斷梁、斷把事故,而將寶寶燙傷。總之,家長要處處留心。頭部摔傷

兩三歲的寶寶喜歡跑跑跳跳,但還不會身避危險及精準平衡自己的身體,所以很容易因摔倒而使頭部摔傷。

若是寶寶摔倒後情緒無異常,其他活動也正常,父母大可不必擔心,可在家中做簡單的護理。

摔青或磕出腫包時,可用濕毛巾或棉紗冷敷受傷部位。受傷部位出血時,用消過毒的棉紗用力按住,止血。

當天最好不要給寶寶洗澡,也應避免外出及戶外玩耍。不要劇烈搖晃寶寶的身體。有以下症狀應送醫院:

(1)摔到頭一點兒也不哭,臉色發青,失去知覺。

(2)頭痛得厲害,反複嘔吐並伴有痙攣。

(3)頭部摔傷的地方有小坑,可能是凹陷骨折。

(4)傷口破裂,大量出血。

(5)摔倒時當時沒事,過後常常發呆,臉色越來越差,全身無力,還經常嘔吐。

(6)摔倒後表現得沒有食欲,總想睡覺。

(7)摔倒後手腳不如原先利落,無精打采。

(8)摔倒後寶寶說話慢,不清楚。

(9)摔倒後經常說看到重影。

(10)寶寶兩眼轉動不正常。

送往醫院前或救護車到來之前,在家中的急救措施:

(1)傷口較大並出血時,用幹淨毛巾或消毒棉紗按住傷口止血。

(2)如果失去知覺,千萬不要搖晃寶寶,讓寶寶平躺不動。

(3)嘔吐時,讓寶寶側臥,避免嘔吐堵塞氣管。

小兒跌後急救

小孩喜歡在高處玩耍,而且越驚險越高興,因而常發生從陽台、樓梯或窗台等處跌落的事故。當小兒從高處跌落後,急救時必須記住以下幾點:

(1)呼吸停止時,馬上做人工呼吸。

(2)心跳停止時,立即做胸外心髒按壓,同時應叫救護車或請醫生。

(3)頭部被撞傷而失去意識時,應讓其就地平躺,安靜休息,忌隨意移動。

(4)呼吸道阻塞時,將患兒衣服紐扣、皮帶解鬆,並用軟枕頭墊於頸下,盡可能托高下頜,以利於患兒能順利地呼吸。如果口中有嘔吐物,應及時清除,以防吸入氣管。

(5)如果發生腰部或四肢骨折時,應利用現場的木板、木棒等將骨折部位和上一關節一起固定好,同時忌亂移動傷部。

(6)如果流血,應迅速止血,可用指壓止血法、加壓包紮止血法,萬不得已時可用止血帶止血法。

(7)忌不做全麵檢查。應將患兒送到醫院,待其脫離危險後,再由專科醫生進行全麵仔細檢查,以進一步救治。

寶寶被蜂蜇傷的護理

寶寶在戶外活動時,很有可能被蜂蜇傷。蜇傷時大多數隻引起局部反應及疼痛。極少情況下,會有嚴重過敏反應,甚至造成休克。蜜蜂及黃蜂蜇後,在皮膚上形成一個刺痕,蜜蜂會留下刺,黃蜂則很少留下刺。

如果寶寶已經被蜇,不要試圖把蜇針擠出來。這樣做會使蜇針末端有刺激性的化學物質擴散進入皮質深處,應該用一把鑷子把蜇針拔出。不要使用含有抗組胺的專治蜇傷的製劑,它們可能引起皮質的過敏性反應,最好避免使用它。解除蜇傷疼痛的一種最好的家庭適用的治療法是,取一片已吸收有碳酸氫鈉溶液的藥棉或紗布,用棉布帶把它固定在被刺傷的部位。

蜂蜇傷是由蜂尾部的毒刺刺傷皮膚所引起的。蜇人後,毒腺中的毒素(主要含蟻酸和神經毒素)通過毒刺注入人的皮膚,受蜇部位除疼痛外,還會發紅、腫大,視個人體質不同,也可引起全身反應,嚴重者可因過敏性休克而死亡。蜇傷很少引起嚴重問題,如果引起過敏反應,出現嚴重水腫可導致喪失知覺。如水腫發生於口腔或咽喉,可能引起呼吸困難。如寶寶被蜂蜇叮,大量毒液進入體內,在這種情況下,應按照急症處理。

寶寶蜇傷後的家庭護理方法如下:

(1)首先用清水洗淨,如果有刺留在皮膚裏,要用小鉗子或鑷子夾出來。

(2)用嘴把毒液吸出後吐掉,塗上氨水或抗過敏軟膏。

(3)如被大的蜜蜂所蜇,應該用水袋或冰枕等冷敷患處,同時應送醫院。

(4)若是寶寶被蜇後有發燒、嘔吐、全身起斑疹以及休克,應立即送寶寶到醫院。

(5)偶爾可能會被蜇傷在嘴巴裏麵。可用碳酸氫鈉溶液衝洗寶寶的嘴,如果寶寶的嘴腫大起來,可以給寶寶一塊冰塊或雪糕,之後立即送往醫院。

寶寶窒息的護理

寶寶窒息是寶寶死亡的最常見的原因。據統計每100個分娩寶寶中有3~5個發生寶寶窒息。寶寶窒息又叫圍生期窒息。是由於胎兒在子宮內受到缺血、缺氧的影響,在宮內就發生缺氧引起的一係列表現,而在出生後1分鍾仍遲遲不出現呼吸,出現一係列瀕死的症狀,所以它是一種緊急狀態。由於窒息是在宮內就開始,究其原因是由於母體和胎兒之間血液循環和氧氣交換出現障礙,其原因可能是母親方麵,也可能是胎兒方麵,也可能是在分娩過程中造成的。

(1)任何影響母體與胎兒間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的因素,均可引起胎兒宮內窘迫,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孕婦心髒功能不全、產前急性失血(如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胎盤功能不全、臍帶打結、臍帶纏繞、臍帶脫垂或受壓、羊水過少等,此種胎兒出生後,大多會有不同程度的窒息。

(2)母親在分娩過程中應用麻醉劑及鎮靜藥物,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抑製呼吸中樞,引起新生兒窒息。

(3)在分娩過程中,新生兒將羊水、黏液、胎糞等吸入氣管內,引起呼吸道阻塞所致新生兒窒息。

(4)新生兒本身先天性畸形。臨床上根據窒息的程度,分為青紫(輕度)窒息和蒼白(重度)窒息。

新生兒窒息是一種緊急情況,醫護人員必須及時積極搶救,如搶救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常可致死。搶救原則是保持呼吸道暢通,故必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同時給氧,刺激呼吸中樞,並采取醫療措施,注意保暖。胎頭一娩出就應輕輕擠捏胎兒的鼻及下齶,清除口腔及鼻腔內的黏液和羊水,在未呼吸之前,切忌刺激其啼哭。

注意複蘇後的護理,最好置暖箱內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右側,防止嘔吐物吸入。隨時觀察呼吸、麵色、心率、反射等,適當推遲喂奶時間。持續給氧3~6小時,待麵色轉紅,正常呼吸後半小時停氧。注射維生素K13毫克,每天1次,共2~3天,預防新生兒顱內出血症狀的發生。並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被毒蟲蜇傷救護時的禁忌

在農村,蠍、蜈蚣蜇傷常有發生,由於毒液影響,除引起蜇傷局部疼痛、奇癢、紅腫或發生蕁麻疹樣改變外,嚴重時還會引起頭暈、眼花、發熱、惡心和嘔吐等症狀,個別人甚至出現抽搐、昏迷,嚴重的可危及生命。

蠍蜇傷後局部疼痛比較嚴重,為了幫助毒液排出,一般用10%氨水或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如傷口腫脹,局部應用小刀切開引流,然後,塗以10%氨水,或用食醋調製的膽礬塗抹患處。

蜈蚣蜇傷後可用肥皂水、10%氨水或5%碳酸氫鈉溶液等堿性溶液清洗,然後可取新鮮桑葉兌水或白礬加水研塗患處。

無論哪種蜇傷,按上述方法處理傷口後,還應觀察是否出現中毒症狀,萬一發生,必須大量飲水,並服用解毒藥物,直至症狀消失。如手邊有六神丸或各種蛇藥片,也可服用以幫助解毒。全身中毒症狀嚴重時,必須去醫院治療。

小兒傷口處理的禁忌

在處理小兒傷口時應注意以下禁忌:

(1)忌不止血。傷口出血時,首先應馬上止血,可用指壓法、加壓包紮法等完成。

(2)忌盲目包紮。傷口應用冷鹽開水略衝洗一下,再用消毒棉球擦幹患處,塗以消毒藥物,蓋上敷料,用膠布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