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就醫常識(1 / 3)

寶寶為什麼易生病

寶寶出生後,其心髒、肺、肝髒、腎髒及中樞神經係統都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很難適應外界的環境變化,無法進行自我調節,所以極易生玻

另外,由於寶寶免疫功能不成熟也導致寶寶容易生病,因為人體抵禦疾病主要是免疫功能的作用。寶寶出生時,可以從母體中得到一些抗體(如免疫球蛋白lgG),但還有一些抗體物質,如免疫球蛋白(lgA、lgM)等因分子過大而不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寶寶在降生後,體內的抗體物質才逐漸增長,而從母體獲得的抗體物質會慢慢消失。到寶寶出世6個月時,從母體所獲得的抗體物質已基本耗盡,而寶寶此時自己所產生的抗體隻不過是成人的一半,不足以抵擋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免疫功能上看,由於寶寶免疫功能低下,6個月到3歲的小寶寶更易生玻

寶寶生病時的“信號”

情緒常常能反映出寶寶的健康狀態和疾病的輕重。正常寶寶一般都活潑可愛,愛動愛笑,如果不是尿濕了尿布或發生了什麼事情,如餓了、渴了、碰著什麼了是不會哭的。若寶寶的情緒反常,表現為哭鬧不止、不吃不喝、煩躁不安,那麼可能是生病了。大便變稀,有時並非因病,而是由於生理原因所致。如病態腹瀉,則情緒一定變壞。另外,即使有時流鼻涕、咳嗽等,也屬生理原因。若是因感冒、支氣管炎而咳嗽、流鼻涕時,情緒也會不佳。總之,情緒的好壞是發現、判斷寶寶疾病的重要依據。

體溫也是反映寶寶健康狀況的一個方麵。抱起寶寶,感覺寶寶身上很熱,甚至發燙,一般都是有病的先兆。這裏要注意,由於寶寶的基礎代謝功能較成人快,所以體溫較成人高。通常大人的體溫超過37℃時,身體就會很熱,而健康寶寶的體溫在傍晚時也會有37.4~37.5℃。隻要情緒好,即使體溫達37.5℃也算正常。尤其是夏天及水分不足之時,即使無病,也會有暫時性體溫升高的現象。

一般來說,若是寶寶體溫超過37.5℃,則為疾病的征兆。這種體溫升高的現象多是由於感染所致。

寶寶的脈搏和呼吸,比成年人要快一些,發燒時會更快。若是剛哭過、洗過澡或剛吃完奶,脈搏和呼吸加快是正常的。如果寶寶熟睡時脈搏或呼吸比平時快,以及心髒搏動亦快,說明寶寶可能生病了,應找醫生看一看。

此外,若是寶寶咳得比往常都厲害,夜裏咳得睡不著,咳嗽時嘔吐,則應判斷寶寶生病了。若是寶寶接連不停地嘔吐,吐得臉色發白乃至發青,情緒變壞,則肯定是生病了。父母還應注意觀察寶寶的臉色,若是寶寶的臉色不同於往常,則一定要引起注意。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

有的時候寶寶會出現異乎尋常的疾勃—不像平時那樣吃東西,或是變得很安靜,或是沒有了往日的喧鬧與活潑。如果你發現任何早期的警告性跡象以及懷疑寶寶有病的話,應及時請醫生診斷治療——因為父母對寶寶是否生病的直覺是很靈驗的。

當寶寶出現下列任何症狀時,父母均應立即請醫生診療。

體溫

(1)體溫升高至38℃及以上。

(2)發熱時,體溫很高,接著下降,然後又再次升高。

(3)頸部強直、頭痛及發熱時。

(4)皮膚摸起來很冷,昏睡,且異常地安靜和精神不振。

損傷

(1)受到任何嚴重的意外和燒傷。

(2)失去知覺,盡管是短暫的。

(3)傷口深或已造成嚴重流血。

(4)被動物、人或蛇咬傷。

(5)酸性物質弄到眼裏。

(6)眼睛被物體刺傷。

疼痛和不舒服

(1)作嘔、頭暈並訴說頭痛。

(2)訴說視線模糊,特別是頭部受撞擊後。

(3)有定期性的突然劇痛。

(4)肚子右側痛、作嘔。

呼吸

呼吸困難,每次呼吸時肋骨劇烈地往裏抽縮。

食欲不振

不滿6個月的寶寶不思進食,或平時食欲很好,突然食欲不振。

嘔吐

猛烈嘔吐,並持久或嘔吐過多。

腹瀉

腹瀉並伴有腹痛、發燒或其他病症。

治療多動症的利太林、苯丙胺等有抑製兒童食欲的作用。應立即送醫院的病情病況

當寶寶出現下列病情病況時,父母應立即送寶寶到醫院治療:

(1)寶寶臉上沒有任何笑容。

(2)高熱,下痢,劇烈嘔吐。

(3)突然元氣頓失,臉色改變,嘔吐,筋疲力盡,而且眼光不安定。

(4)痙攣。

(5)腹瀉的糞便中混有大量的黏液。

(6)表情痛苦,手腳緊縮,長久哭鬧不止。

(7)呼吸困難,呼吸次數增加伴有高熱。

(8)突然眼光無神,臉色發青,四肢冰冷。

(9)看上去異常安靜,嗜睡。

(10)拒食,連續6小時以上無進食要求,伴有煩躁不安。

什麼病情要看急診

父母對寶寶的愛是無私的,有些父母看到寶寶有個頭疼腦熱的,立馬就往醫院送,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在半夜三更。其實有一些病症是不需看急診的。因為有些疾病,即使到了醫院,醫生也沒有辦法立刻處理(如止咳),而且在夜間就診存在許多不利因素,比如夜間燈光下不利於醫生對患兒皮膚顏色的觀察,不利於護士進行治療。夜間許多輔助檢查科室沒有人員值班,不利於醫生診斷病情。寒冷季節夜間就診有時會使患兒受涼,反而加重病情等。但發生以下情況還是必須要看急診的:

發燒

(1)如果寶寶曾經有過高燒抽風的病史,當寶寶發熱時應該立即就診,但在就診前應先給寶寶測量體溫,若其體溫超過38.5℃,應先給寶寶服用退熱藥物,若寶寶以前曾反複多次抽風,還需再服用鎮靜劑,然後去看急診。

(2)若寶寶沒有高熱抽風史,給寶寶服用退熱藥物,多喝水。不見好轉,或發燒時伴有其他症狀,如腹痛、嘔吐、頭痛、精神萎靡等,應該立即就診。

(3)若寶寶服用退熱藥物嘔吐,不能有效攝入,應該立即就診。

腹瀉

某些營養補品中的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較高,長期過量食用,可使孩子胃口欠佳、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從而導致兒童營養不良。(1)若寶寶大便次數很多並且每次大便量較多,或大便為水樣便,容易發生脫水,應立即就診。

(2)若寶寶腹瀉的同時伴有嘔吐,不能通過口服的方式進行補液,應立即就診。

(3)若寶寶腹瀉的同時伴有腹痛、發熱,應立即就診。

其他

若是寶寶發生抽風,頭部出現較嚴重的碰撞,誤服藥物或毒物時,必須立刻帶寶寶到醫院急診處理。

帶寶寶看病怎樣選擇醫院

目前,醫療市場發展迅速,各類私營性小醫院、小診所遍布城鄉各個角落,為廣大患者就醫買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許多家長認為,寶寶生病一般都是小毛病,到大醫院去又要掛號,又要檢查,有時還要排隊等候,費時、費力,隨便到小診所看看就行了。這種認識是否有它的道理呢?寶寶有病時是選擇小診所還是選擇大醫院呢?我們來看看大醫院的優缺點就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大醫院的優點:首先,大醫院有專門的兒科醫生,專業分類精細,由於常年從事兒科臨床工作,接診患兒數量大,大多具有豐富的兒科臨床專業知識。而醫學是一門經驗科學,經驗的積累需要有大量的臨床實踐才能實現。有些診所的醫生一個月所接觸的寶寶患者可能不及一個大醫院兒科醫生一天所接診的寶寶多,在臨床經驗的積累方麵肯定有所差別。所以,大醫院對兒童疾病的診治準確性和把握性都大得多。在遇到疑難雜症時,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進行全院範圍的綜合會診,對於跨專業的疾病的診斷非常有幫助。再次,大醫院有大量精密的儀器,必要時可加以利用,有利於對疾病的診斷,誤診和延誤診治的發生率低。其次,大醫院在無菌操作和醫療用品的使用方麵安全性更高。

大醫院的缺點:首先,大醫院耽誤患者的時間及手續繁雜。掛號、候診、檢查、劃價、取藥和治療等手續複雜。其次,大醫院接待的患者多,兒童的抵抗力又較差,所以會出現由於患者互相接觸而交叉感染的可能。再次,大醫院的醫療費用比普通診所高也是不爭的事實,患者的經濟負擔較重。

所以,當寶寶有病時,父母可根據寶寶的病情和經濟條件來選擇是去小診所還是去專業的大醫院。若寶寶患的是一般的傷風感冒等輕微的疾病,小診所與大醫院的治療效果沒什麼區別,前提是小診所必須是正規的行醫單位,且診所有專業的兒科醫生。

怎樣帶寶寶看醫生

兒科患者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寶寶不會自己敘述病情,要由父母敘述。醫生開處方藥物時以掌握的病情病症為主,而醫生對病情的掌握主要是依靠父母的陳述,所以父母在陳述病情時要簡明扼要、準確和幹脆利落。寶寶疾病發生的時間,主要症狀,病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是否在家中給寶寶做過某些處理或用過某些藥物,家族中有無藥物過敏史及遺傳病,這些情況都要向醫生說清楚。

有些父母對寶寶的病症特別敏感,隻要寶寶打個噴嚏或吐一次奶,就認為寶寶生病了,急急忙忙就抱去找醫生開藥吃,或有時在醫生麵前描述的症狀有些誇大其詞。而有些父母則是把自己的猜測和想法當作病情告訴醫生,如覺得寶寶咳嗽可能是感冒了,看病時不是告訴醫生咳嗽的時間和程度,而是告訴醫生“這寶寶感冒3天了”。實際上這不是病情,寶寶是不是感冒應該在檢查之後由醫生來判斷。

像這樣陳述病情都是不好的,父母應把疾病從發病到就診時的全部過程中的主要症狀、發病的時間、部位以及病情的程度和伴隨的症狀等清楚、準確地告訴醫生。

在看病時,還應主動告訴醫生寶寶過去的身體情況,如肝、腎等疾病,血液病等。這樣醫生在開藥時可以盡量避免使用對這些疾病有影響的藥物。寶寶曾經有過對某種藥物過敏的曆史更要說清楚,以免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寶寶是慢性病或複診時,為了使醫生了解前幾次病情的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要盡量帶病曆本或底方,以供醫生參考,同時也可避免重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