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這玩意兒
財專欄
作者:趙玉嬌
錢這玩意兒,雖然不是上帝,可往往比上帝更靈驗。至少,好多人常常為了金錢,爭個你死我活,而為搶奪上帝拚命的卻少得很。
要不你看,那麼多人辛辛苦苦工作,斤斤計較理財,不就是為了多掙點錢嗎?當然,也有些人,工作已經成為一種樂趣,而不再是為了金錢。不過,這些人往往是已經有了足夠的物質,金錢對他們而言,效用已經很小很小了。正因為效用很小,所以他們才可以在工作時不考慮金錢,隻是單純地去追求工作所帶來的那些樂趣。此時,他們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滿足感,一種工作的滿足感,而非金錢帶來的滿足感。
什麼是效用呢?簡單地說,效用就是從消費一件商品、一項服務中所獲得的滿足感。比如吃飯,可以消除饑餓感,滿足了生存和生理需求,是有效用的。比如買奢侈品,可以滿足人性深處對於虛榮的滿足,也是有效用的。金錢,自然也有它的效用。它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功能,莫過於交換媒介。錢本身不可以吃,但它可以買到食物;錢本身不能當作奢侈品滿足虛榮心,但可以拿來買奢侈品。金錢,也有其自身的效用。
在正常情況下,一件商品的邊際效用往往是遞減的。當你極度餓的時候,十分需要食品,你吃下的第一個饅頭是最解燃眉之急、最暢快的。但隨著饑餓程度降低,你對下一個饅頭的渴望值也不斷減少,當你吃到完全不餓的時候,即是邊際。這時候再吃下去,甚至會感到不適,再繼續吃下去,會越來越感到不適。
對於金錢也一樣,你的月薪10000元的時候,老板再給你漲10 0 0元,你一定很開心。但當老板決定在你月薪元的基礎上,再給你漲1000元的時候,你的開心程度一定沒有上次漲薪那麼高。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
如果你的財富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收入的再次增加,可能不會帶給你太多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因為這時候,金錢對你的邊際效用可能已經接近於零了。但是,金錢對你的邊際效用為零,其他產品或者服務對你的效用或許很大,因此你可以用金錢來交換其他具有更高效用的商品,比如買架私人飛機。隻有花出去的錢才是錢,因為它帶給了你滿足感,帶給了你效用。
另外,金錢的多少,財富的高低,不能簡單地用絕對值衡量,而要考慮其相對值,要考慮其是否能夠維持你心底渴望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資產為1億元,可你為了維持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水平,一年的花費要1000萬元,那麼你並不富有,因為你的資產不能長期維持你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的資產規模為10 0 0萬元,而維持你最希望的生活方式每年隻需50萬元,相對前者,你更加富裕。這就是所謂的生活水平風險。至於理財,也並不應該是單純地積累盡可能多的金錢,而是獲得足以維持自己生活方式的金錢,並用金錢去交換各種商品和服務,使得所有商品帶給你的滿足感達到最大程度,也就是獲取最大的效用。如果自己手裏的金錢非常之多,可不按照自己心底所渴望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不用它去交換具有更高效用的商品和服務,那麼再多的金錢也是沒有用的,歸根結底也就是廢紙而已。
所以,幸福與金錢的絕對值無關,而關乎其效用。當金錢對你的邊際效用下降到零的時候,果斷去消費,獲取對你具有更高效用的商品或者服務,使你自己所獲得的總效用最大化,這才是真正的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