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一認真,它就哆嗦(1 / 1)

你一認真,它就哆嗦

專欄

作者:高金國

同事建議在報紙上開辟“辟謠”專欄,筆者深以為然。現在的謠言太多,幾乎實現了“無縫覆蓋”。來勢洶洶的新媒體幾乎專注於“傳謠”,甚至借助謠言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辟謠的事情似乎與它們無關。這一責任,最終還是要傳統媒體背起來。

謠言分很多種。從出發點上可分兩種:故意的謠言,無意的謠言。無意的謠言,根子在於沒有認真調查研究,盲信“眼見為實”;甚至眼見都沒有,隻是聽說,便照搬照抄,於是謠言上路。不管怎樣,這類謠言如果沒有刻意添油加醋、篡改細節,屬“沒有主觀故意”之列。最為可恨的是“故意的謠言”,無事生非,憑空捏造,為了某一目的惡意造謠,具備“主觀故意”特征,性質也更加惡劣。

揭穿謠言,無非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叫做“經驗驗證”;第二個辦法,叫做“權威驗證”。

經驗驗證,就是結合自己的經驗,尋找謠言文章中的可疑之處;權威驗證,就是通過一些權威的渠道、科學的方式,來證明文章中的錯誤,來說明文章提供的事實是虛假的,是站不住腳的。

既然謠言幾乎實現了“無縫覆蓋”,所以就不要指望謠言僅僅存在於新聞作品中。在很多被新媒體火熱傳播的文章背後,都有謠言的影子——無論是勵誌的,養生的,還是理財的。

老高就給你舉一個“很勵誌”的謠言:一個人,33年前,有400元錢,把它存入銀行。當時這筆錢能蓋一間房子、買400斤豬肉、1818斤麵粉、727盒中華香煙或50瓶茅台酒。今天,取出這筆錢,連本帶息835元,僅夠買420斤麵粉、40多斤豬肉、19盒中華香煙或1瓶茅台酒。另一個人,33年前,有400元錢,拿它擺了個小地攤,什麼好賣賣什麼,日日賺錢。今天,用這筆錢生成的資產去開麵粉廠、養豬場或名煙名酒專賣店,綽綽有餘。這說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思維方式尤其關鍵。

道理講得沒錯。可惜,例子十有八九是編的。這讓老高想起了一個名詞:稻草人現象。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很好的觀點,想要把它表達出來,怎麼辦?好辦。虛構一個“稻草人”作靶子,狠狠抨擊它就是了。至於“稻草人”是真是假,屬猴還是屬馬,甭去管它。它隻是為了這個“觀點”而存在的。

這位仁兄,大概也是忽然間來了靈感,想到了這麼一個理財的道理,於是生造出了一個“400元錢”的“稻草人”。這樣的生造,往往經不起推敲。

先從經驗上判斷一下。從33年前到今天,這麼長的時間,這位兄台要熟知33年以來的銀行利率變動(至少三四十次吧),還要知道33年前以及今天的豬肉、麵粉、中華香煙、茅台酒價格。能做到這一點的,大概隻有國家統計局的專家,而且弄不好他們也要查資料。不說別的,33年來的銀行利率變了多少次?您算得清嗎?

利率變化太頻繁,算起來麻煩,但估算一把,還是做得到的。這就是對文章進行驗證的第二道程序:權威驗證。當然,您請來銀行的資深員工,一筆筆幫您算算,那更權威。

33年這麼長時間,誰都不會傻到隻存1年定期吧?誰都知道存款利息到期(比如5年)後可以計算複利的吧?老高按照現在的5年定期利率(4.75%)作了個簡單的計算,最終的結果是:33年後連本帶利1600多元。即便按照4%的平均利率,也有1000多元。不知道這個“連本帶息835元”是怎麼來的呢?難道為了證明觀點的絕對正確,作者用了1年定期存款的利率?

還算認真的心態,不算很認真的計算,得出的數字就有如此大的出入,這很讓人懷疑某些人做文章的初衷。想法再好,下筆信口雌黃,那可是不好的。

理財、勵誌類的文章尚且如此,其他的呢?新聞類的呢?特寫類的呢?與其慨歎“假新聞何其多”,不如低下頭來,認真一點。對付假新聞,辦法很簡單:你一認真,它就哆嗦,假的終究是假的。

媒體的發展路徑,已經越來越清晰了。新媒體很強大,這無可否認。自媒體則在蛻變,最終會成為一種“自營銷”工具,或曰渠道,因此它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媒體。所以,傳統媒體的態度,當是重視新媒體、用好自媒體。怎麼重視?新媒體是放養麻雀的,傳統媒體是解剖麻雀的。齊叫齊飛,讓人頭昏,這是新媒體;專注一點,深入剖析,排除嘰嘰喳喳的幹擾,這是傳統媒體。大道朝天,各走一邊,至於吃幹飯還是喝稀飯,就看各家的本事了。

(作者為魯中晨報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