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作者:魏景賦
中學時代學習“阿房宮賦”,老師曾經告訴我們類似項羽之類的火燒壯舉不斷是中國文明毀壞及財富損失的主要原因,一時深以為然。但近日讀美國人史密斯寫於百多年前的《中國人的德行》方知,即便是在列強侵略中國最盛的滿清末期,幾乎全世界的“文明人”都一致認為中國人具有無與倫比的“勤儉”美德!可這些美德與連綿不斷的火燒曆史我怎麼也找不到連接點。勤儉的人去燒城池、糧草,抑或是城池糧草不斷被燒,我們的祖先不得不勤儉?
不過,剛剛看過的一篇報道令我忽有豁然開朗之感。英文《中國日報》2010年4月6日報道,每年中國消耗全球一半的鋼鐵和水泥用於建築業,產生了巨大建築廢物,現在政府“號召”房地產開發企業提高建築質量,將目前30年的建築平均壽命延長至100年。這一驚人數字出自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之口,殊為可信。況且時過年餘仍曆曆在目的“汶川5·12”大地震的普遍“樓塌塌”慘象似乎也可以為此作注解。我們心目中並非發達國家的智利在今年2月27日發生8.8級超級地震,可他們最終的死亡人數與人口稀少地區的汶川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僅有不到800人。而號稱長期處於無政府混亂狀態的海地在同年1月12日的7.3級地震與1976年的中國唐山地震都造成了20餘萬人的死傷。對照報道誰都難以做出“純屬偶然”的結論。
筆者在此談地震並非隻看建築質量差異的後果,而是想推算一下此等人命關天的“質量”產生的前因,也就是政府管理能力及其造成後果的問題。為此更大的命題是十幾億人苦心經營幾十年才得來的國民財富會否也有“塌塌”的危險?也許有些杞人憂天,可一想到曆史上那麼多輝煌燦爛的中國“奇跡”淹沒在時間的長河裏,就總想喊幾句“狼來了”,反正也嚇不死人。
經典經濟學教科書都說勞動創造財富,那麼古今公認最勤勞的中國人為何沒能留下可供子孫享用的財富?——製度缺陷(我更傾向於用“偏差”一語)造成的極端剝削令財富隻能“積聚”卻無法“積累”;思想文化上的桎梏令人民缺少追求財富的持續動力;沒有對真善美的宗教性追求導致“誠信”成為稀缺物,為此而必須付出的巨大成本是無數無效勞動產生的根源。
製度缺陷是中國經濟GDP指向純物化發展模式的元凶,也可以說是“官民”、“城鄉”、“貧富”各種二元社會結構長期穩定所滋生的必然結果,更可能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在其背後甚至隱約可見儒家大義與厚黑重疊的魅影。
高官巨富移遊海外輕而易舉,禁足故土不能離開的絕大多數國民則必須“直麵慘淡”的資源枯竭、環境惡化、能源告急。資源枯竭將令子孫無以生存,環境惡化會讓國民支付巨額保命錢。能源或可用新技術解決,而前兩者最壞的結果是讓中國人此前近百年的努力化為泡影,新的樓蘭遺民將麵臨不得不給全世界做苦工的命運。
歌舞盛世的人們已經顧不上再去揭“醜陋中國人”的瘡疤,但懷疑新時代信仰迷失的人卻如過江之鯽。即使不考慮子孫後代的福祉,現時不擇手段的財富攫取後果也是適得其反,因為國人離廣義上的財富——健康、快樂、富足,漸行漸遠。
曾有一位不受中國人歡迎的英國人說過,“進入天堂的信仰比不離塵世的信仰更能保證公眾和個人道德的良好”!即便從宏觀意義上的純粹功利角度而言,公眾和個人道德的完善會為人們熱衷的物質追求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沒有一個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目標,或許物質的“增值”並不可靠,至少難以為繼。
(作者:經濟學博士、上海理工大學教授)